第190章 布面甲與扎甲(第2/2頁)
章節報錯
再說是重量,唐式扎甲,你再怎麼減重,要做到全身防禦的話,最少都是六十斤往上了。
而布面甲呢,按照錦州市博物館收藏過一件清代盔甲為例。
頭盔殘重1.875千克,衣服殘重13.025千克,總重量14.9千克,也就三十斤上下,這還是護住手臂、腋下、軀幹的那種大面積甲。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在於甲葉的區別上,布面甲可以用銅釘配合棉花來固定甲葉,這樣甲葉就可以做的更加大塊,增加了防禦力的情況下也能減重。
而扎甲呢,必須要用小而密的甲葉用繩索串連,用彼此堆疊覆蓋的方法,來形成區域的防禦能力。
歷史上清代布面甲的甲葉普遍不到六百片,而扎甲一般最少需要兩千片以上,光是穿甲葉的繩索,就得幾斤。
布面甲對比扎甲,重量足足輕了一倍,這絕對是跨越式的發展,像是蠻熊這種憨貨,他穿六十斤的扎甲還能跑起來,穿上布面甲,那還不得起飛咯。
關鍵時刻甚至可以讓他穿兩層布面甲,這樣的防護力,張昭相信就算是骨朵砸上去,傷害都得減半。
再從省錢的方面來說,此時棉花雖然貴了點,但隨著棉種和技術的不斷更新,肯定會越來越便宜的,而扎甲要打造兩千多片小甲葉,冶煉打造成本異常高昂。
製作方面也差不多,用銅釘配合棉花固定甲葉的做法,更是比扎甲簡單省錢了無數倍。
要知道扎甲的製作,是需要在鐵甲葉上穿兩個孔,然後用牛筋混合繩索來一個個捆緊的。
兩千多片甲葉啊!光打馬蹄樣的孔就要打四千多個,還要慢慢穿好,耗費的人力簡直恐怖。
小書亭
然後從維護上來說,扎甲一旦損壞,哪怕就是幾片甲葉的損壞,也是需要修復周圍一大片才能保證防護力。
如果穿甲葉用的是牛筋混合繩索還好說點,這種要堅固不少,但是單純用紅繩,那就麻煩了,很容易出現繩索斷裂的麻煩事,經常需要修修補補。
而布面甲呢?這玩意就跟給破衣服打個補丁差不多,哪壞了就補哪,相當省事。
最後布面甲的優勢則是來自於戰場實戰方面,這個時代的戰鬥,並不是能很快的分出勝負。
那種雙方嚎叫著衝上去,個把小時就分出勝負的場景是不存在的,至少在精銳部隊的決戰中,是不存在的。
一般情況下,哪怕就是一天之中都要激戰三四次,所以軍隊中核心的甲士在一天中,是需要不斷的穿上甲冑,然後脫下甲冑又穿上。
這種戰鬥能持續個兩三天,直到一方沒有力氣支撐不住,才是潰敗的開始。
就更別提與草原民族的戰鬥了,草原民族多是輕騎兵,大多數時候他們的作戰方式是圍困和不斷嚇唬,消耗完漢軍的體力之後,才會撲上來。
這也導致了中原的騎馬重步兵在對抗草原騎兵的時候,經常需要卸下甲冑以儲存體力,不然穿著五六十斤的盔甲,誰也抗不住多久。
總體來說,此時的大戰,穿甲和脫甲是非常頻繁的,而扎甲為主的步兵甲這種披裹式的穿戴,非常麻煩,不管是穿還是脫,都需要輔兵幫助,速度也慢。
歷史上就發生過很多次甲士脫了盔甲休息,但是草原敵騎這時候突然打過來了,慌忙中甲士來不及披甲或者沒有披甲完全,最後穿著單衣被直接打崩。
但是布面甲就不一樣了,這玩意實際上就是內襯精鐵片的棉襖,不管是穿或者脫,都可以一個人完成,你不來我就脫了,你來我最多一兩分鐘就披甲完成,簡直不要太BUG。
而且這不但是在列陣而戰的情況下實用,行軍中也很方便,遇到突襲,能在一兩分鐘披甲完成,足以大幅度減少被突襲的損失。
同時追敵的時候也有用,對於潰而不散的敵軍,披著布面甲的重甲騎馬步兵完全可以做到卸甲去追,追上了就披甲戰鬥。
對面要是著甲跑,肯定跑不過你,會被糾纏到死,對面要是想跑快的,那就只有丟盔卸甲,嗯!那就簡單了,追著屁股屠戮就是了。
除了這些之外,布面甲還有最後一個好處,那就是特別合適在天氣轉冷的時代用。
因為布面甲用了大量的棉花,極大的增強了保暖性,明末是小冰河時期,天氣寒冷,所以大量裝備了布面甲的清軍才能在嚴寒中行軍。
這個時代也一樣,唐末也是一波氣溫降低的冰河時期,有了保暖效果極好的布面甲,張昭完全可以故意選擇在深秋或者冬季與敵決戰。
這樣一邊穿著暖和的布面甲,一邊穿著能冰死人的鐵扎甲,恐怕好多戰鬥,只要大家列陣對峙個把時辰,勝負的天平就要開始傾斜了。
這麼多的好處,別說一塊棉褥價值三匹疊布,就是他價值三匹細緤布張昭也要把布面甲做出來。
而且棉褥昂貴,是貴在人工成本上,不是貴在價值上。
呵呵!張大王是什麼人?封建社會的封建領主啊!會在乎人工?抓的那麼多俘虜什麼的,不用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