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面而來的四五百騎神戰者,本來是要來趕跑白從信他們為自己的主帥解圍。

可是突然間,兩邊圍住主帥糾纏的對方輕騎兵散開了,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水黑色扎甲的具裝甲騎,甲騎們橫放著長長馬槊,正在緩緩朝他們小跑而來。

頓時,這些神戰者們直接就崩潰了。

頂?

頂你孃的頂!

就他們這些連爛皮甲都沒有,身前捆著一張加厚毛毯當胸甲的輕騎兵,拿什麼去碰具狀甲騎?

可是晚了!在他們準備調轉馬頭的時候,對面的具裝甲騎已經開始把馬槊拿到手中了,這是要開始衝鋒的標誌。

這時候的具裝甲騎衝鋒,不是後來十八到十九世紀胸甲騎兵那種騎牆式衝鋒,因為現在的騎兵素質還有戰馬的質量,遠遠達不到要求。

所以這個時代的具裝甲騎標準衝擊,是互相隔開大半個馬槊距離的散型。

這也是衝鋒開始的時候,要把馬槊橫放的原因,這樣可以在衝鋒的時候控制彼此的間距,也能保證與左右的同袍衝鋒時,基本在一條直線上。

而且這兩種衝鋒方法所要達成的目的也不一樣,騎牆衝鋒是為了以最快速度將對方陣型擊破,然後再調轉馬頭來回衝鋒,直到對方完全崩潰為止。

而且十八、十九世紀的胸甲騎兵會裝備手銃,把敵人趕到兩邊後,更方便用手銃轟擊他們。

而這個時代的分散衝鋒方式,則是為了把敵騎給擠到中間的空隙中來。

馬兒是智商很高的動物,它們不是機器,趨利避害是本能。

所以具裝甲騎一衝鋒,對面的馬兒肯定不會選擇馬頭對馬頭的硬肛。

它們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明明那麼寬的縫隙留著,它們肯定毫不猶豫就鑽過去了,傻子才硬碰硬!

那麼此時,對於具狀甲騎來說,這場戰鬥就簡單了。

他們連有些危險的捅刺都不必使用,只需要用馬槊左右抽打就行,就像現在正在發生的戰鬥一樣。

李若泰他們還有二十步的時候,對面的神戰者輕騎,就從四五百騎跑的只剩下三百騎左右了。

然後這三百騎在絕望的慘嚎聲中,集體亂做一團,有的正在拼命勒馬往兩邊跑,有的被嚇得呆若木雞,有的則嚎叫著發起了對沖。

十步!具裝甲騎的衝鋒速度到了最快的時候,劇烈的顛簸下,李若泰只能感覺到耳邊傳來的呼呼的風聲。

在大量的腎上腺素加持下,對面敵人的面目,彷彿都模糊了起來。

但這模糊中,又有一種特別精準的感覺,他揮出的每一擊,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

慘烈地哭叫聲響起,三百騎神戰者瞬間就被打崩了!

一百五十具裝甲騎風馳電掣的從他們陣中穿過,大量的神戰者被連人帶馬的打倒在了地上。

以馬槊的精良程度加上快速的衝鋒,打人能把人的肋骨打折,打馬也足以將馬兒打的承受不起。

瞬間透陣而出,不過李若泰沒有號令手下減緩速度,他左右兩邊的持旗將,仍然高舉著象徵繼續衝鋒的紅色小旗。

因為這時候,接應阿里.杜拉夫的五百薩曼波斯重步兵,已經到位了。

但他們還沒來得及結成防禦陣型,對抗騎兵的長矛森林,也沒有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