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5、見效不更方【求訂閱,求月票。】(第2/2頁)
章節報錯
病人明顯是氣血不足,導致血瘀氣滯證,血氣無法榮養肢體,自然會出現頭痛肢痛等病症。
病明顯是血虛之證!
如此辯證清晰後用藥自然也不在話下了。
四物湯!
四物湯:四物湯是一道傳統藥膳。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四味藥材為主要原料熬製而成,是中醫補血、養血的經典藥膳。
四物湯藥方最早記載於唐朝的藺道人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應用較為廣泛的藥方則是取自【太平惠民合劑局方】
一般來說,它具有補血調經的效果,可減緩女士月事疼痛。
夫妻二人都拿到了林然方子,樂呵呵的一起出門繳費抓藥去了。
見到這一幕林然還是比較開心的。
病人來找自己看病,自己給了他們滿意的答桉,也能給他們治癒疾病的希望多好。
“主任病人貧血是不是跟婦科疾病有關呢。”
病人剛剛出門,黃冰冰便開口問道。
林然點頭,“是有一定聯絡的,但病人年紀已經五十多歲了,應該也絕晶期了,所以她血氣不足的症狀就不要從婦科疾病入手,主要還是補血,養肝,調腎為主!”
李志陽夫妻二人走後沒有多久。
有一個老人來到醫院找林然看病,他患了什麼病呢?
頸椎病。
西醫的觀點: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徵,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徵、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嵴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
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嵴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引起一系列症狀和體徵。
西醫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嵴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嚴重者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甚至四肢麻痺,大小便障礙,出現癱瘓。多發在中老年人,男士發病率高於女士。
傳統醫學中並無“頸椎病”的病名,但其症狀近似於中醫的“痺症”、“悽症”、“頭痛”、“眩暈”、“項強”等,中醫書籍也有所謂“骨錯縫,筋出槽”等描述。
《黃帝內經、素問》對痺症就做過描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根據症狀和部位,將痺症分為筋痺、骨痺、脈痺、肌痺和皮痺。
這些描述中包括了對頸椎病的描述。
如此可見頸椎病多見於外感風寒溼邪傷及經絡,或長期勞損,肝腎虧虛,或痰瘀交阻,氣滯血瘀等原因引起。
《雜病源流犀燭》中:“凡頸項強痛,肝腎膀胱病也,三經受風寒溼邪。”多因外傷或感受風寒溼邪,以致筋骨勞傷、氣血瘀滯或痰瘀阻絡。
中醫治療頸椎病多采用綜合療法,如針灸,推拿,外敷,內服,等……時間一般為一到三個月不等。
據臨床驗證,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