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然耐心的做完叩診觸診,緊接著便是聽診,心肺,腸胃。

做完一遍體格檢查,在加上系統的助診提示,林然對患者的病情已經瞭然於胸。

他沒有多說什麼,從自己胸前的口袋裡拿出了水性筆, 轉身從方俊輝這傢伙手裡接過了病歷卡。

患者病情還是不容樂觀的,目前癌症病灶已經轉移到脾臟。

脾臟乃人體儲存,過濾,血液的主要器官,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可以脾臟癌變發生,會進一步的破壞患者的身體免疫力,還會透過血液加速癌細胞的擴散。

因此治療已經迫在眉睫了, 介入栓塞手術一時半會也不可能馬上就安排上去,如此只能用藥物治療了以及控制了。

而抗癌藥物一般有化療藥物、靶向藥物、生物藥物、中藥等, 用於治療癌症或者癌症相關症狀的藥物。

化療藥物包括細胞毒類藥物、抗代謝藥物、抗生素類、生物鹼類、激素類、鉑類、蒽環類等……

靶向藥物也有分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酶抑制劑,像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奧希替尼……

靶向藥物的特點就是可以精準到達腫瘤部位,精準殺傷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破壞較小,耐藥性較低。

其他抗癌藥物也是各有特點。

像生物製劑可以調節人體的防禦機制,從而增強機體對腫瘤細胞的抑制和殺傷作用,達到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目的,如免疫藥物PD1抑制劑。

像抗血管類藥物。

細胞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需要能量和氧氣,腫瘤細胞也不例外,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會產生血管表皮生長因子,從而建立新的血管,為腫瘤細胞提供營養,因此抗血管藥物從抑制血管內皮因子方面出發,起到抗腫瘤的作用,如貝伐珠單抗、鹽酸安羅替尼、阿帕替尼……

像抗代謝類藥物。

抗代謝的藥物主要是影響酶與代謝物之間的正常生化反應效率, 或阻斷某種物質的傳遞通道發揮作用,如培美曲塞、愛普列特、甲氨蝶呤等……

像抗生素類藥物,

主要是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或代謝,從而起到抗腫瘤的作用,如放線菌素D。

而化學類藥物一般都是在手術過後,或許用無了用的之下才會是用化學類藥物。

身為主治醫生,用患者身體情況,病情發展到哪個程度,以及可以用什麼藥,用藥量應該用多少,多長時間用一次,需要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等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都要考慮到。

所以沒有真材實料沒有點水平,就是給你上去當患者的主治醫生你都不敢上啊!

用藥這個事情半點都馬虎不得,用多一點可能都會讓患者引發不良反應。

用錯藥了,那就更不用說了,嚴重的會導致患者用完藥後當場死亡。

靶向藥配合扛血管類藥和扛生素藥……

而對癌症患者用的抗癌藥也有一定準則。

一般均採用機體能耐受的最大劑量,間歇性使用,特別是對病期較早、健康狀況較好的。

在保證藥物能夠殺滅足夠多的瘤細胞的同時,間歇用藥也有利於造血系統等正常組織的修復,也有利於提高機體的抗瘤能力及減少耐藥性。

考慮到患者的身體耐受情況和介入手術的方案,林然用所用藥量比較謹慎, 儘量在不嚴重破壞患者的免疫系統的同時,力求能殺死足夠的癌細胞組織, 達到抑制癌症擴散的目標。

林然在病歷卡寫的字,用上醫生特有飛體草書。

即要保證患者看不懂,又要保證醫護能看得懂!

看著林然刷刷的寫著,躺在病床上的患者還不忘了囑咐,“林醫生,你記得把止疼藥給多用點!”

林然笑著點點頭,事實上用抗癌藥物的過程是會比較痛苦的,因此配合使用的止疼藥林然自然也加了。

走出病房,林然好像了了件心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