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第2/3頁)
章節報錯
堂堂殷商滅亡竟是因為天庭需要封神而引出的聖人教派之爭,被當做了博弈的戰場而已。
望著那輝煌的宮殿以及繁雜熱鬧的街道,他竟有種頹廢的無力感,好像他無論在殷商做出什麼,都無法改變滅亡的結局。
這……似乎很是絕望。
此刻他又想到了封神前期的紂王,殺東伯侯姜桓楚,斬南伯侯鄂崇禹,囚西伯侯姬昌,收北伯侯崇侯虎,是否也有過削藩諸侯聚攏氣運的想法?
可他好像失敗了。
“王弟,王弟,你怎麼了?”帝乙站起身來,疑惑的搖晃比干。
“臣弟只是想起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干想了想回答道,畢竟他也不能說,陛下降了吧,聖人老爺想要滅你的殷商。
帝乙若有所思,卻突然也沉默片刻,冷靜下來道:
“削番諸侯,中央集權,確實是一個可以從根本上強大殷商,平定北海的辦法,可是……削藩必定會引起那些諸侯的叛亂,那時戰爭將不可控制。”
沒錯削藩是個技術活,風險係數極高,因為那些諸侯都有軍隊,且對封地具有統治權,有一定的人力財力和殷商進行對抗。
畢竟你想中央集權,但這些諸侯會願意嗎?這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就是不願意,因為這是他們的既得利益。
你說一個王侯他擁有這麼多既得利益,誰心甘情願把它供奉出去,就是阿貓,阿狗嘴巴里一條魚,一塊骨頭,你也奪它不走。
一個諸侯,一個國王的既得利益,你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
而一旦聯合反叛起來,往往會發生削藩失敗的情況,即使不失敗,削藩也往往會引發戰爭,對殷商造成重大的損失。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比如前世漢景帝削藩造成了七國之亂;建文帝削藩導致了靖難之役,最終丟了皇位,自己也下落不明;康熙削三藩,造成三藩之亂,半個國家陷入戰爭,康熙嚇得差點逃回關外。
所以比干道:“對付這些諸侯不能急,而要緩緩圖之,削侯,改制最後的目的無非中央集權。”
“為防各路諸侯反對強烈,首先可以頒佈酎金律,附益之法,私出界罪試探諸侯態度,使他們不能隨意越過封國的疆界,不能隨意結交朝臣。”
“除此之外還有更加溫和的推恩之法,趁機削弱各個封國的實力,慢慢蠶食領地,進行分割。”
帝乙沉吟半晌依舊錶情沉重,靜靜的聽著比干分析。
比干知道,如果他讓殷商做出改變或許沒有太多希望,但不做,封神開始必定滅亡,他繼續道。
“殷商想要削弱這些諸侯,最關鍵之處便是需要有強大的實力,足以平定天下的實力。”
說到這裡,帝乙下意識的嘆了口氣,殷商現在實屬內憂外患,光平定北海就已經牽扯了國家大部分精力,哪還有餘力去對付什麼諸侯。
對於這個問題,比干微微一笑,別看殷商現在這麼慘,可實際上人才還是很多的,封神中若非有闡教弟子以大欺小,根本沒有可能打敗殷商。
只對付除了西岐的諸侯,他還是很有信心。
“殷商底蘊深厚,人心尚在,唯一缺的便是有能力既忠心的文臣武將,來應對隨時到來的戰爭。”
“臣弟以為,吾等當張榜佈告,招賢納士,無論出身,在全國選拔有才能之士入朝為官,尤其是那些修行之人,或用功名或用利祿,總應籠絡一番。”
“其次開府辦學設立軍伍之校,培養一批真正屬於殷商的將領,更可以在這些將領中,由朝廷選派提拔一些有能力的官員,令他們分駐要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