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的各位都不是小白,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兩張圖片展示的都是冰壺賽道,只不過,一張上面放了佔位壺,一張沒有放。

“李教練,我就不廢話了,直接挑重點說。”

“我知道冰壺比賽開局有放置佔位壺的習慣,可以對對手的投擲線路造成一些干擾。”

“我針對近40年以來的奧運冰壺比賽進行了資料分析,結果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

“總體而言,放置佔位壺的隊伍,本局拿到分數的平均機率為62.74%,證明佔位壺的投擲確實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

“不同國家或地區的代表隊投擲佔位壺,收穫的勝率又不太一樣。”

“這個是我統計的各代表隊在先手投擲佔位壺的情況下,本局拿到分數的機率。”

畫面一轉,幻燈片上展示出了一則柱狀圖,排名第一的是Ita隊,82.37%,然後是Nuov隊,70.19%,華夏隊......排名則不盡如人意。

現場的眾人剛聽到凌志要討論的是佔位壺的時候,還都不屑一顧,嘲弄之聲不絕於耳。

但等這張圖放出來,所有人都閉嘴了。

關於佔位壺在比賽當中的重要性,在場沒有人不清楚的。但具體有多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說出個所以然來。

話說,這玩意兒也能量化成資料?開玩笑吧?

凌志將臺下眾人的神態盡收眼底,他頓了頓,繼續道:

“這張圖當中,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冰壺強隊。不過,有一些代表隊是比較有意思的,比如R代表隊。”

“R代表隊雖然在這個圖中排名比較靠後,但他們在過去40年中,竟然拿了23個奧運冠軍,是拿到冠軍次數最多的隊伍。”

“我查了一下他們的比賽記錄,他們主動投擲佔位壺的次數並不是很多,反倒是對手投擲佔位壺的情況下,他們反客為主的機率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發現R代表隊在比賽的時候發力投擲的次數是最少的,反倒是會經常用到旋轉投擲,會使用巧勁將對手的壺踢出大本營......”

“R代表隊在投擲的時候用到旋轉投擲的次數高達962次,遠高於第二名Ita隊的741次......”

剛開始,李瑩跟其他隊員一樣,並沒有對凌志的這一場突如其來的演講抱有太高期待。

但慢慢地,李瑩越聽越是心驚,越聽越是激動!

到了後面,凌志的報告越做越細,甚至還把每隻代表隊投擲冰壺最常用的初始旋轉角速度給統計了出來!

“那個,凌博士,我發現R代表隊最習慣用的角速度每次冬奧會都在變化,這個又是什麼原因呢?”

李瑩情不自禁地提出了一個問題,凌志聽後笑了笑:

“我猜測跟冰面的摩擦係數有關,因為每屆冬奧會的舉辦地點都不一樣嘛,所以冰壺賽道的摩擦係數也會有所不同,這很正常。”

“這恰恰說明R代表隊的隊員適應場地的能力非常強,每屆冬奧會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將投擲冰壺的手感調整到最佳。”

“但很可惜,關於每屆冬奧會的冰壺賽道摩擦係數,我這邊並沒有找到資料。雖然我可以透過冰壺的運動時長和距離大致推測出一個數值,但並不精確,不知道您這邊......”

“我有這個資料!你看看有沒有可能根據摩擦係數計算出最佳初始角速度出來......”

李瑩馬上接話道。

不知不覺,時間早就過了10分鐘,李瑩還在跟凌志熱烈地討論,而下面的一眾隊員都沉浸在凌志給出的資料當中,還沒有晃過神來。

這感覺有點過於魔幻了啊!過去幾年的刻苦訓練所掌握的知識,彷彿還沒有剛剛這十幾分鍾時間收穫的多。

雖然教練還在努力維持著莊重嚴肅的樣子,但在場的隊員都能感受到,教練說出的每一句話,吐出的每一個字,都在跳動著,活躍著。

今天的這場報告,甚至有可能推動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

“凌博士,那你有沒有分析過,每個代表隊最常用的冰壺投擲陣型是什麼呢?或者,你認為哪種陣型獲勝機率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