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這都是,我的錢!(第1/2頁)
章節報錯
“別說那些沒用的,你就說你給我的錢用掉多少了就完事了。”
項燕這麼一問,項玉月的氣勢立馬就矮下去一截。
“也沒用掉多少……差不多一兩百萬吧……”
“什麼!”
項燕慘叫出聲。
“我特麼總共都沒有幾個一兩百萬紋銀啊!你才來不到半個月,就給我花掉這麼多了!”
“我可算知道你為啥嫁不出去了,這花錢的速度,恐怕只有國庫才頂得住你這麼花吧!”
“難怪賴在我這不走呢,這是坑上我了是吧。”
“趕緊走,今晚就搬出去住,別再冒充欽差夫人了,給我留點老婆本吧。”
“你也不想看著你的侄兒娶不起媳婦不是。”
“不聽不聽!”項玉月捂住耳朵。
然後罵了一句“臭侄子”,就跑出門去。
項燕頓時也感覺只能無可奈何。
這邊拿自己的二姑也沒有什麼辦法,只能無奈地再把注意力轉回自己的主要工作上。
項燕看著桌上的那些農具,想了一會開始給工部寫信。
開頭的簡單像是同事之間的寒暄過後。
項燕開始提起正文。
“尚書大人,我觀大周現有之農具,在收穫農具這一方面還是比較欠缺,或許在這個方向可以率先做一點突破。”
“收穫農具在農業還沒有正式發明以前即已出現。在採集經濟和原始農業的初期,人們是用雙手來摘取野生穀物。
之後逐漸使用石片、蚌殼等銳利器物來割取穀物穗莖,並逐漸把這些石片,蚌殼加工成有固定形狀的石刀和蚌刀。這便是最早的收穫農具。”
“石刀、蚌刀之後,出現了石鐮和蚌鐮,石鐮和蚌鐮器身呈長條形,刃部加工成鋸齒狀.增加了收割的功效。”
“夏、商、西周時期在生產中使用的收穫農具依然是石刀,陶刀和石鐮、蚌鐮,但同時也出現了青銅收穫農具,如銍、艾等。
銍就是青銅刀,艾就是青銅鐮。西漢以後,銍被淘汰,鐵鐮成為最主要的收穫農具,直至我們現今的大周時期依然如此。”
“我在一本古籍上看到一種收割機械,名為推鐮。這本叫作《農書·銍艾門》的書中說:推鐮,斂禾刃也……凡用則執柄就地推去,禾莖既斷,上以蛾眉杖約之,乃回手左攤成縛,以離舊地,另作一行。”
“我想這個名為推鐮的農具,應該是主要是針對蕎麥的落粒性而發明的,而它同時還能起到減輕勞動強度的效果。
將這個名為推鐮的農具按書復原出來,或許就能使我大周收穫農具上的一個改革突破。”
“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之後,我想出了一種提高收麥效率的組合農具構思:麥夠、麥綽,麥籠”
“夠是裝在麥綽柄上使用的,而麥綽則為“抄麥器也。篾竹編之,一如箕形,稍深且大。旁有木柄,長可三尺,上置衫刃,下橫短拐,以右手執之。復於夠旁以繩牽短軸……左手握而掣之,以兩手齊運,茭麥人綽,覆之籠也”。
“麥籠盛茭麥器也,‘判竹編之,底平口綽,廣可六尺,深可二尺,載以木座,座帶四碼,用轉而行。些麥者腰繫鉤繩牽之,且行且曳,就借使刀前向綽麥,乃復籠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