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李太傅的話,齊老爺略微沉思了一會兒,景王和吳王亦或者鍾將軍?

這三個人當中該選誰呢?吳王是當初的楚王的後人,聽著李太傅口中的意思,吳王雖然自立為王,可似乎風評不佳。

更何況明遠侯府是當初皇后的母家,可吳王是自立為王的異姓王,怕是不會承認明遠侯府。

最關鍵他的性子不可捉摸,倒是景王乃是皇子,而且要論起出身來,他生母淑妃乃是正一品之位,母家也是江南身家,出身是很清貴的。

更何況景王所在之地乃是先帝早就打算賜給他的,他地勢力在那裡經營多年,說起根基來想必也是深厚的。

只是他到底年幼,不知以後性子會如何,這倒得仔細的思量了。

若是他們兩個都不投靠的話,只是從中借道,依照李太傅所說的景王寬厚的性子或許可行,只是鍾將軍此人雖然曾是姚氏父親的舊部,可到底顧念著多少情誼,這誰也無法揣摩。

為著這事情他也曾詢問過姚氏,可姚氏當時畢竟還年幼,後來更是被賜了一個縣主的封號入京了,這麼多年來與鍾將軍也並無多少通訊,她本來試著想寄一封信過去,可是到底是不便。

到底該怎麼選呢?如今京中尚且虎視眈眈,敏兒她也失寵於新帝,他拜託李尚宮照顧齊敏兒,萬一引起別人的關注,那他必得先找個依靠。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到底該怎麼選擇了,齊老爺一時也有些猶豫了。

過了好一會兒,齊老爺才好像終於拿定了主意,對著李太傅說道:

“我覺得還是景王比較好,此番前往邊錘,本身就要從吳王和景王的所在地透過,兩人只能擇其一而選,到底還是景王略靠譜些,到時候可仔細觀察,若是景王所在尚可的話,亦可留在當地,不然便越過景王所在前往尋鍾將軍。

如此也算進可攻退可守,最關鍵我們現在所在到底尚不夠安全,只有到了吳王景王處,方能避開那些耳目之流,至於你說的鄭家,就暫且先不考慮了。

而且景王到底如何,我們確實也不曾太多的知曉,只是當初他年幼時曾經養在深宮,而當初淑太妃和皇后娘娘頗為投契,只是具體如何在深宮當中我也不是很清楚,想來還得問問柔妃娘娘才是。”

“柔妃?你是說那個和你們一起趕路的女子,她竟然是柔妃?”

李太傅有些驚訝地開口問道,他當初自是見到了齊家其它的人,只是他並不太認得女眷們的長相,只知道里面有齊家的二兒媳和三兒媳。

後來經過這些時日的相處,他終於有些瞭解了,只是與兩人相處的還有一貌美女子,只聽得齊蓁蓁稱呼對方柔姨,原本李太傅只以為是齊家的遠房親戚之類的,沒想到竟然是柔妃。

說起這後宮之事,他們可能不是很清楚,可是幾位得寵的妃嬪卻是知道的,畢竟前朝和後宮息息相關,而得先帝寵愛的也就那麼幾個,柔妃便是各中的翹楚。

柔妃的母家雖然是清流,可是出身卻不是很高,與明遠侯府算是有些關係,只是卻算不得親厚,所以入宮時的位分並不高,實在是不夠引人注目。

可她位分卻升的很快,當初柔妃冊封昭容之時便引得一些爭議,畢竟是正二品之位,哪怕是很多皇子和公主的生母也沒有冊封到九嬪的位分上,只是柔妃還是被晉封了。

後來她更是憑著陛下的寵愛,冊封了從一品妃位,位分僅在四妃之下,可以說得上是聖眷優渥,當時聽說還有人特意尋了幾個與柔妃有些相像的女子送入宮中,只是李太傅也只是耳聞,並未見到過。

他倒是沒想到如今柔妃竟然和齊老爺一行人在一起,她不應該在深宮當中嗎?而且瞧著她和其他人關係還不錯。

眼瞧著李太傅有些疑惑的眼神,齊老爺本來也沒想瞞著他,於是便將其中的緣由講述給李太傅。

聽了齊老爺的解釋之後,李太傅則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淺笑著說道:

“柔妃畢竟也算得上高位的妃嬪了,也是當今新帝的庶母,她的身份若是運用的好的話倒是有些講究,只是不到關鍵的時刻,萬不可暴露柔妃的身份。

按照你的說法,既然淑太妃與皇后娘娘交好的話,那不妨就叫柔妃進來一問,她久在宮闈當中,又是高位妃嬪,想必各中情由比我們要清楚一些的。”

聽了李太傅的話,齊老爺也點了點頭,少頃,柔妃走了進來,她先是對著齊蓁蓁一笑,然後方才對著齊老爺和李太傅說道:

“不知兩位找我來是有什麼事情要說的嗎?要是我知道的話,定然告訴你們。”

柔妃其實早就知道她的身份瞞不住李太傅,只是齊老爺未曾主動說,她也只做不知道。

更何況如今她知道李太傅是可靠的,自然也沒什麼遮掩的,於是直接直言問兩人。

齊老爺聽到這話,也無旁敲側擊詢問的意思,畢竟這一路上他們也算是和柔妃相互扶持,自然知道她的品性,於是直接開口問道:“娘娘可還記得淑太妃,還有她的兒子溫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