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朝廷的賬 招攬(第1/3頁)
章節報錯
曹斌聽說談判結束,不由問道:
“談成的是什麼條件?”
時遷道:
“歲幣三十萬銀帛,還有今年二十萬貫借貸。”
曹斌無語半晌方感嘆道:
“爛泥扶不上牆啊?”
他本以為自己的計劃就已經夠退讓了,還想用借貸代替歲幣,給遼國留足了退路,沒想到朝廷更拉跨。
現在雖然比戰前的五十萬歲幣減少了小半,但歲幣這東西本來就是對國人士氣的打擊,只要存在就是示弱!
時遷有些憤憤道:
“枉費了候爺一片忠心,精心謀劃!”
“本來遼國已經同意先行借貸,暫時不談歲幣。”
“可是朝廷卻不太放心,又主動提出給予歲幣。”
曹斌聞言,不由罵咧咧道:
“誰特麼這麼賤啊?”
時遷道:
“是秘書郎司馬光提出的,王相、潘太師等人也十分贊成。”
曹斌愣了一下道:
“那傢伙不是被貶出京了嗎?怎麼又回去了?”
時遷帶著些嘲諷道:
“候爺有所不知,司馬光獻上了一本道經祥瑞,王相又親自在陛下面前為他說情,才被調回京城。”
“他上奏說,只有給予遼國歲幣,才能讓遼國有所顧忌,保持與大宋的長久和平。”
“寇大人雖然不太贊成,但也扭不過幾位相公......”
聽到這裡,曹斌也明白過來,三十萬貫歲幣對大宋來說,並不是什麼大錢。
如果能用這些錢安撫住遼國,就十分值得,也省了將來打仗的開銷,可以算做是一筆賺到的買賣。
說不定那些朝臣還覺得這是他們的得意之作,為此沾沾自喜。
可他們只會計算眼前賬面上的開銷,卻不知道為將來打算,絲毫志氣都沒有。
由於北方沒有天險,就算給了歲幣,大宋也不得不常年在河北山東一線維持二三十萬精銳邊軍。
朝廷每年的軍費開支就有數千萬貫,佔國庫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這也是大宋鉅富,收入爆炸,卻仍舊入不敷出,財政困難的原因。
歲幣賠款本就是權宜之計,只要將來發奮圖強,收復幽雲,邊軍的花費就會大大減少。
可是朝廷卻把歲幣當成自之計,不思進取,這就讓人無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