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天造之物(第1/2頁)
章節報錯
呂不韋忽然說道這些鼎是天物,不是凡人所造,那豈不成了神仙造的,可九鼎明明傳說是大禹所造,難道大禹成了神仙?
“仲父此話何意?”嬴政一時想不明白所以然,急著問道。
呂不韋看向嬴政,輕聲說道:“此事說來話長,老臣會將所知盡數告知王上。”
嬴政做了個請的動作,說道:“有勞仲父。”
呂不韋聲色平靜地說道:“老臣將九鼎奪來之後,多有顧忌,怕列國出兵搶奪,所以派專人對九鼎進行了保護,並同時進行研究。”
嬴政又將目光並投向九鼎,耳中聽著呂不韋的講述。
呂不韋繼續說道:“剛截回九鼎之初,老臣怕大周的王室後人聯合各國前來索要。於是,便召集大秦國內各類的能工巧匠匯聚於此,目的,便是想要製作出贗品,以備不時之需。可是後來,大秦的工匠實在是摸不著門路,老臣便用了各種方法,集合了普天下的能工巧匠,但直到如今,別說是仿製,就連製作九鼎所用的原料,也未能夠搞清楚。”
“哦?竟連仲父都無法弄清其原料?”嬴政回頭驚奇地看向呂不韋。
“王上也看到了,九個鼎的顏色各不相同,說明九個鼎的製作原料都不相同。”呂不韋繼續說道,“但九個鼎的重量,堅韌度,耐久性卻相差無幾。工匠們猜測,這九個鼎,可能用的是同一種主原料所構成,而輔料卻各不相同,致使色澤各異。再者,九鼎乃華夏之珍寶,不可將其損傷,故而無法從鼎上取下一小塊進行熔鍊,所以其各種原料的搭配比例也不得而知。”
“原來是這樣。”嬴政點了點頭,若有所思地說道。
“王上,讓人無法理解的事情還不僅於此。”呂不韋說道。
嬴政微微一驚,凝神傾聽。
呂不韋的情緒明顯波動了起來,聲音有些顫抖地說道:“這一年多來,工匠們仿製出的樣品不計其數,但也僅限於重量,大小和形狀相似。而顏色,紋理,圖案,韌性和耐久度方面,卻相差甚遠。並且,在這幾個方面,製作出的模型越多,發現的問題就越多。”
看來呂不韋確實是沒少在九鼎上面下功夫,花心思。
“都發現了什麼?”嬴政的語氣也不淡定了,急聲問道。
“顏色的不同,說明各種原料的搭配比例不同,並且煉製的工藝也有所不同,就大秦目前現有的工藝水平來看,在不改變基礎特徵的前提下,尚且燒製不出如此質地均勻,色澤不同的鼎具。”
“大秦都燒製不出?那他國呢?”嬴政問道。
“老臣集結的匠師中不乏六國的能人,可以說基本代表了華夏目前的最高工藝水平。”呂不韋說道。
嬴政眨了眨眼睛,說道:“那也就是說,即便當世最高的技藝水平也就弄不清製作九鼎的原料與工藝?”
呂不韋點點頭說道:“正是如此。”
嬴政眉頭一緊,思慮了半晌才又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何發現?”
呂不韋聲音略顯低沉,輕顫依舊:“王上也看到了,仿製中更麻煩的,便是這些紋理和圖形。鼎的硬度較低的話,雕刻起來固然省些力氣,但效果卻很不理想,而如果硬度太高,又需要有超常的雕刻功底,否則極易出現裂痕。特別是那些凸起的圖形,根本無法雕刻,只能用小模具加工出那種圖形,然後再進行焊接,但焊接卻又是一個難題,匠師們目前還沒有那麼嚴絲合縫的焊接技巧。”
“你是說那些紋理和圖案更加無法炮製?”嬴政問道。
“若是用普通的材料,固然可以,可是目前連九鼎的材質都沒弄清楚,這紋理和圖案,自然也不好解決。”呂不韋搖了搖頭,說道,“後來匠師們猜測,這九個大鼎,很可能是用更大的模具,附帶著紋理和圖案,整體燒製而成。但他們的嘗試最終還是沒能得出結論。因為這大模具的製作,本身就非常難,更別說在其內部雕琢出鼎身的條紋和圖案。”
“……”嬴政吃驚的聽著呂不韋的敘述,心神激盪。
“王上,最為神奇的是,這九個鼎表現出的種種異象。”呂不韋也難掩心中的激盪。
“異象?”嬴政下意識的將放在九鼎上的手縮了回來。
“九鼎的表面應該是被塗了一層具有保護功能的透明的汁液,但不清楚是什麼。使得鼎身的表面異常的乾淨。老臣曾用清水清洗九鼎的表面,但鼎身的水跡幾息之間就不見了,而鼎中的存水也快速減少,最後都從每個鼎的固定位置流出。但其流淌出的水量,與注入時的水量比起來,可是少了許多,就彷彿九鼎將那些水喝進去了一樣。”呂不韋聲音逐漸提高,顯然有些難掩心中的震撼。
“這九鼎的門道,還真是不少。”嬴政感嘆道。
“更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無論酷暑,還是嚴寒,九鼎的溫度都恆定不變。老臣曾將九鼎至於酷暑中的烈日下面暴曬,觀察其變化,怎料觸手之後,並不燙手,基本與正常的溫度無異。而現今正值冬末,將九鼎置於此陰寒之處,觸手也無冰涼之感,與夏日的溫度幾乎一樣。”
嬴政這才反應過來,這裡是地下室,又是冬季,溫度很低,而剛才他觸控九鼎很長時間,並未感覺到冰涼,反而感覺很自然,手上的觸感也並不像是摸到金屬的感覺,所以令他忽略掉了溫度這一因素。
呂不韋又說道:“還有一點疑惑,匠師們也議論了很久。即便所有問題都解決掉之後,順利的複製出了九鼎,則此贗品也最多矇混幾年的光景,因為時間一久,所複製的贗品就會生鏽,被潮氣所腐蝕,從而露出破綻。而真正的九鼎,據傳說,自大禹之時問於事,到如今已經兩千多年了,卻還是一點鏽跡都見不到,就像昨日剛鑄好的一樣。而且,傳說歸傳說,九鼎真正的年歲,有可能更為久遠,恐怕只有所造之人,才會清楚了。”
嬴政一臉驚駭,聽呂不韋說的越多,對九鼎的好奇心也就越重。
“各國常年征戰,冶煉的技藝已經獲得長足的發展。但就如今這個世代所能達到的程度,複製九鼎一事不是難於完成,而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呂不韋似乎做出了一個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