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文院聖殿祭眾聖,縣試開場難題(第1/4頁)
章節報錯
范進緩緩走上前去,雙手將浮漂呈了上去,有種類似唐僧每到一個地方,上交通關文牒一樣,負責檢查的縣丞高含光一遍遍的核對。
“高要鄉范進,保舉人高要鄉里正——蔣界文,胡圖,李柱,XX.XXX。”
“父母於高老莊妖亂——”
讀到這裡,高含光就沒繼續讀了,看了下自己名單上的范進簡筆畫,模樣差不多,想到縣令張廣安年前從鄉下視察回來,好像提過這個孩子,笑著說道:“沒問題,拿好浮漂,進去吧。”
“謝大人。”
范進雙手接過浮漂,恭恭敬敬的接了過去。
經過張廣安身邊的時候,張廣安笑著對范進說道:“范進,好好考。”
“范進明白,請大人放心。”
“哈哈,好!”
張廣安可是很看好范進的,這小子身上的才氣越來越濃郁了,而且後背的脊椎骨中,文氣暢通,似乎是文骨已經誕生,但是卻沒有領悟文道神通。
然而當范進進門後,看著身穿紅袍的楊大人後,頓時吃了一驚。
和之前的每個學子一樣,范進老老實實,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見過大人。”
“范進是吧?”
范進沒想到這位大人居然知道自己的名字,連忙應聲到:“是,大人,學生范進。”
話是這麼回答,但是范進心裡面在嘀咕啊:這他孃的二品大官,不出意外的話還是位大儒,怎麼會在廣靈縣的縣試考場!
“莫不是因為我廣靈縣文院沒有院君,這位大人是陪著新上任的院君來這裡的?”
聖廟根據規模安排祭祀,文院也是同樣安排院君,巧的是廣靈縣這個只下轄五個鄉的小縣城,這兩個職位都空缺了。
主要是因為這兩個職位太過於神聖,不是說隨便什麼人都可以擔任的。
文院的院君哪怕是縣級的,和知縣也是平起平坐的,需要絕對豐富的學識,負責文院的運轉。
但是科舉為了什麼呢?如此艱難的科舉,很多讀書人在考上舉人後,哪個不想當一方父母官,手握權勢,院君什麼的,誰要當誰當好了。
聖廟祭祀也是如此,給聖人服務的,撈不著油水。
或者說,沒人敢撈聖人的油水,那簡直就是掩耳盜鈴,還是在聖人眼皮子底下的那種。
廣靈縣的這兩個職位一直空缺著,聖廟祭祀起碼要是個秀才文位,德高望重的人才行。
院君不用說了,最低也要是舉人文位,畢竟是掌管一方學子的,不可馬虎。
像如今的廣靈縣縣丞已經年過半百高含光才是舉人文位,也不願意當院君,而是當了個八品官員。
主簿王笑海則是廩生秀才,年紀略輕,只有三十來歲,還是有望衝擊舉人文位的。
秀才文位獲取後,會每三年進行一次歲考,都是各州【縣,府,州,州相當於省,和明國和洲的洲不同】的院君主持。
這個考試就比較簡單,其實就是州文院舉辦的院試內容再考一次,八股文一篇和五言八韻詩一首。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
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科舉考試時候,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氣說話,四副對子平仄對仗,不能用風花雪月的典故褻瀆聖人,每篇文章包括從起股到束股四個部分。】
歲考之後,秀才便被劃分了等級,按成績被分為三等,
其中成績最好的一等被稱為“廩生”,成績更為優異者還有機會被選為貢生,獲得進入國子監讀書的資格;
第二等的被稱為“增生”,“廩生”和“增生”都有名額限制,因為這兩者都可以為官;
三等的被稱為“附生”,指剛剛獲得入學資格的生員,不能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