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盤條製陶(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歷史長河中,各地人類在發展的程序中不約而同地發明了製陶術,這是因為古人觀察到黏土的性質後,其中有想象力的很容易聯想到,黏土可以用來製作容器。
陶製的容器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定製造型,並且耐高溫。
在此之前,智人部落的容器各式各樣,獸骨、樹葉、石頭什麼都有,木盆都算豪華裝備。
這樣的配置,連取水用水都困難,建造水田的時候,不知道費了多少力氣。
沒有陶器,別指望智人能有多高生產力。如果沒有陶碗陶盆,連煮米飯都做不到。
所以,陳楓將製陶的優先順序調到了僅次於種田之後。
遠古時期的製陶術大多是兩種,一種叫盤條法,一種是倒模法。
所謂盤條法,就是先用黏土攤一個圓餅,再把黏土搓成一個個泥條,讓泥條圍成一圈,放在黏土圓盤上,這麼一圈圈圍上去後,再稍加打磨,就成了一個圓柱形的容器。
這種手法流傳了很久,據說兵馬俑就是用這種手法制造的,專家在破碎的兵俑內部發現了盤條的痕跡,說明兵俑的泥胚是用盤條捏出來,再捏製外飾的。
倒模法流傳得更久,先用石頭或者竹筐造出模具,把黏土敷在上面,等到黏土幹後,再把模具燒掉或者取出來。
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盤條法造出來的陶器如果技術不到位會漏縫,導致不能裝水;倒模法比較麻煩,也很費模具,捏出來的東西還不好看。
總體來講,還是盤條法適用性更廣,也更容易學習。
陳楓讓望月去找了一塊大石板,並且儘量打磨光滑,然後到溪邊挖了一些紅色的黏土,仔細挑去黏土中發硬的團塊和石子。
在石板上撒一層草木灰,防止黏土沾在石板上。
揪一坨黏土,“啪”地丟上去,先鋪平攤一個圓餅,把圓餅周圍一圈捏起來,捏成一個盤狀,再搓泥條,一圈圈盤上去。
泥胚做好後,放一會兒陰乾,等黏土稍微堅硬一點時,拿蝸牛殼或者豆莢打磨一下。
然後起一個火塘,點燃,將陶罐倒扣在火塘上,用木柴將陶罐蓋起來,埋在中間,等火燒盡後,再等陶罐涼下來,一個陶製品就成型了。
對於第一次觀看燒製陶罐的望月來說,主宰的行為簡直像在變魔法,他看得目瞪口呆。
那灰褐色的泥巴在躍動的火焰中,從樹枝露出的縫隙間,他看到陶罐發出瞭如同朝陽一般的紅色,甚至比那更紅,更加啊絢爛,這是他畢生中見過的最美的事物。
陶罐燒製好並且溫度放涼後,他小心翼翼地捧起變得通紅的罐子,輕輕用手指拂拭,又指甲在上面一彈,陶罐發出一陣悠遠的脆響。
他想起了神女,這陶罐細膩的質地,彷彿吹彈可破,都讓他想起了昨夜的神女,外表堅硬內裡卻脆弱到破碎的時候會發出悅耳聲音,如同長角被樹枝絞住的麋鹿般有種悲壯的美感。
他觸碰陶罐的手,忍不住發出一陣顫抖。
這個陶罐,是技藝的結晶!是人類用手製造出的神的領域!
他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它,技術……不,僅僅是技術並不足以形容,這應該是……“藝術”!
主宰淡淡地說:“用火塘燒製陶罐,效率太過於低下,你回去之後,和族人們一併造一個窯,一爐可以燒4、5個陶罐,花上十天,整個部落都可以用上陶罐了。”
望月抱著陶罐,聽到這話之後,心中卻有了一絲莫名憂慮,問道:“這麼寶貴的物品,如果每個人都能用上,真的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