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遵立刻將張斐叫入屋內,又將劉肇介紹於他。

“小民張三見過劉舍人。”

張斐趕緊拱手一禮。

“無須多禮!”

劉肇擺擺手,旋即問道:“聽聞你要幫那阿雲翻案?”

“是的。”張斐點點頭。

劉肇道:“不知你打算如何幫阿雲翻案?”

張斐顯得有些遲疑,瞟了眼許遵。

劉肇問道:“不能說麼?”

張斐道:“還請劉舍人見諒,因為在小民看來,打官司就是一場博弈,如果小民提前暴露自己的證人和證據,可能會令小民失敗。”

“官司?博弈?”

劉肇笑呵呵道:“你這說法倒是新奇,好吧,我就不多問了。”

他生性淡泊,此番前來,也只為通知好友一聲,不為其它,對於政治鬥爭,更是毫無興趣。又與許遵聊得好一會兒,便起身告辭了。

他走之後,許遵又將張斐叫進屋來,面色凝重地向其問道:“你真有必勝的把握?”

張斐先是點了下頭,旋即問道:“恩公,此案是不是還涉及到其它事情。”

許遵道:“這你就不用管了。”

張斐卻道:“如果我不清楚整件事的來龍去脈,自也不知其中利害關係,在堂上我可能說錯話的,這也很關鍵。”

許遵覺得張斐說得也不無道理,而且這本也是公開之事,只不過他認為張三沒有必要知曉,倒也沒有隱瞞,將其中緣由告知張斐。

如史書上記載的差不多。

最開始宋神宗將此案交予翰林院審議,還是侷限於法制。

司馬光和王安石爭得也是法制。

只不過他們都是基於禮法去探討法制的。

司馬光為什麼贊成大理寺、刑部的審議,就是因為他認為,雖然在法律上,阿雲與韋阿大算不得夫妻,但是就民間禮法而言,他們兩個就是夫妻。

不通曉律法的阿雲,在行兇之前,肯定也是認為韋阿大已經是她丈夫。

夫為妻綱,阿雲這般行兇,是充滿惡意的,故不能減罪。

王安石與許遵的看法是一樣,他認為阿雲不是充滿惡意的,而是逼於無奈,是值得寬恕的。

這宋朝大臣們,個個都是天才,由於他們都去過各地當知縣、知州,導致他們都是超一流的法制專家。

他們開始用各種律法條例來捍衛自己的判斷。

然而,朝中大臣對此此案也是看法不一,不少官員紛紛站隊。

這人一多,性質就變了。

由於王安石也是剛剛回京不久,他是迫切的要變法,那麼就需要招兵買馬,他也看到此案對於他而言,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立刻將此案政治化。

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將許遵調回來掌管大理寺。

這絕對是屬於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