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下旨,維持舊議。

補交契稅之地,必須要依法繳納稅賦。

這頓時引起朝中不少大臣地激烈反對,他們認為這無助於緩和局勢,反而會進一步加劇局勢的惡化,引發更多民怨。

但是神宗不為所動。

王安石領導的革新派,自然也在朝中反擊,朝廷依法收稅,何錯之有?

你們這麼激動,莫不是也在偷稅漏稅。

他甚至上奏神宗,表示要清查朝中那些反對朝廷稅收的大臣的稅務。

當然,神宗對此也是存而不論。

這要查起來,可就沒法收場了。

而這令富弼等一干慶曆舊臣,是憂心忡忡,彷彿慶曆黨爭已經是近在眼前。

他們非常清楚王安石為何拒不退讓,同時也是清楚對方為何咄咄逼人。

這個問題無解啊。

而身為保守派的司馬光,並未就此發過任何言論,他一直在忙於法律援助之事。

非常順利。

其實這事也並不是人人都答應,很多人都對此有所保留,甚至於反對。

這擺明就是要興爭訟之風。

劣跡斑斑的珥筆張三,至今可還歷歷在目。

不抑制爭訟,反而興起爭訟。

這豈不是本末倒置。

但是,這個時機太妙了,這兩害相權取其輕啊。

如今大家眾志成城,抗衡王安石,要是又把這事給鬧起來,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可能就會讓王安石得逞。

再者,司馬光是佔據著道德制高點,哪怕不興爭訟之風,就跟以前一樣,百姓請不起茶食人寫狀紙,也是吃虧的,這並不公平,不識數認字的百姓,在爭訟方面本就吃虧。

如今朝廷不花一錢,就能夠為百姓提供這方面的幫助,還能獲得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這也得到趙抃、文彥博、範純仁、蘇軾、蘇轍等人支援。

很輕鬆。

王安石都羨慕哭了,同樣都是改革變法,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翰林院。

堅守最後一班崗的司馬光,坐在屋內,翻閱著有關爭訟方面的書籍。

他雖然已經決定推動法律援助,給予爭訟合法地位,但是他心裡還是有些保留的,他查閱歷朝歷代對於爭訟的一些看法,看能不能避免爭訟所帶來的弊病。

突然,門從外面開啟來。

司馬光抬頭一看,只見王安石氣沖沖地走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