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生產資料(第1/3頁)
章節報錯
還記得當初那場官司結束之後,那是多麼的振奮人心,無數百姓是熱淚盈眶。
張斐都成了百姓心中的英雄。
然而,這才過去幾日啊。
這事情立馬就來了一個大轉折,振奮人心變成了怨聲載道,熱淚盈眶也變成了哀嚎遍野。
就是這麼具有戲劇性。
可見這變法是多麼的不容易,要知道這還都只是初步的工作,而且還僅限於京畿之地,結果也鬧出么蛾子來。
若再進一步,那可真是無法想象啊!
而這一回,張斐也不能置身之外,如果他們是打算藉此事,要給王鴻翻案的話,一旦成功,那麼他就可能會被派去瓊州衝浪。
許遵也認為,這可能是對方的報復。
目前已經有了這苗頭。
朝中不少官員開始以此為由,為王鴻開脫,王鴻在的時候,是屁事沒有,收稅的工作也非常順利,是風平浪靜,如今王鴻一走,結果就是民怨四起。
可見王鴻的那種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你皇帝愛折騰。
你看。
折騰出事來了吧。
那王安石說得頭頭是道,憂國憂民,但結果又如何?
紙上談兵。
異想天開。
還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這簡直就是天大的笑話。
如今都還沒加賦,百姓就已經叫苦連天,這要加賦還得了。
王安石的這句口號,被許多大臣瘋狂地嘲諷。
制置二府條例司。
“恩師,你看,這是我派人找來的幾張租契。”
呂惠卿拿出幾張租契遞給王安石,“據我所查,其實大多數白契的佃租,都是將稅賦平攤在佃租中,這地主、佃農各得一半。
還有一部分則是全由佃農承擔,也就是說,佃農也交了稅,只不過這稅都被地主所得。至於林旦所言的那種情況,地主將未繳的賦稅,全部讓利於佃農,也不是沒有,但是非常少。”
“豈有此理。”
王安石將幾張契約狠狠拍在桌上。
呂惠卿又道:“恩師,你當時真不應該在夏稅問題上鬆口,這種事是不能退讓的。”
王安石瞧他一眼,嘆道:“不瞞你說,事後我也非常後悔,可當時文彥博是一再強調朝廷準備不足,這也是事實,故此我才想著退讓一步,我尋思著夏稅可能也來不及了收了。”
呂惠卿道:“可如今他們拿著恩師這話,是大做文章,反而引起更多民怨。如果他們一鬧,朝廷就選擇讓步,他們能不繼續鬧下去嗎?再說,這並非是絕大多數,只是有人從中作梗,故意虛張聲勢,我以為朝廷根本就無須理會,那些佃農要抱怨也應該抱怨佃租太高,而非是朝廷的稅賦。”
這廝可比王安石還狠一些。
成大事者,就不應拘泥小節。
王安石點點頭:“這是我的失誤,我待會就上奏官家,還是要依照計劃行事,不能免除夏稅。”
他也不想去增添那些佃農的負擔,但事情到了這一步,他就不能退後,必須要強勢起來,否則的話,那就全完了。
其實古往今來,都是如此。
改革變法者,在最初階段,都是表現的非常強勢,這也無關善惡好壞,純粹就是政治行為。
不這麼做不行啊!
說著,王安石又拿起那幾份契約,稍稍看了看,道:“你去找找張三問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