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說得真是太好了!

你王安石的均輸法動輒向皇帝借成百上千萬貫,你竟然好意思去質疑別人的損耗?

你還叫什麼王安石,不如叫王雙標。

眾人不禁又看向王安石,目光中夾帶著一絲幸災樂禍。

然而,王安石臉上卻沒有一絲的尷尬,還衝著大夥直點頭,“說得真是好。”

嗯?

眾人為之一愣。

向來口才了得的王安石,竟然這麼快就認慫了。

不可思議啊!

唯有老冤家司馬光知道王安石在打什麼主意。

王安石提出那個問題,根本就不是向拆張斐的臺,也不是故意刁難張斐,而是希望大家意識到這財政的重要性,從側面證明他變法合理性。

理財才是王道。

而張斐的解釋,對於王安石而言,是沒有一點壞處的。

誓死捍衛你的正當權益。

可見這利益的重要性,都值得你付出生命。

這就是在說明,賺錢也不是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是理所當然的事,朝廷不應該阻止,還應該保護。

律法都是這麼規定的。

但是對於那些老夫子而言,也不覺得這話有錯,這仔細一想,是非常符合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利與義,都是相對自己而言。

在兩者取捨之間,要以義為先。

而法制之法的“利”,則是指“別人的利”,這不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嗎?

忠與孝不就是捍衛君主和父親嗎。

只是有一個微小的差別,就是這個捍衛者,不是人,而是指法。

趙頊是頻頻點頭,笑道:“這個解釋的確令人耳目一新,也引人深思啊!”

富弼、趙抃等人也都是紛紛點頭。

這個解釋的確讓人眼前一亮。

而學生們見這些大臣、士大夫都不反駁,不禁也都在想,難道這就是最終答案嗎?

是重利輕義,還是重義輕利?

這個爭論已久的話題,是不是來到了盡頭?

義捍衛利。

是既滿足法家的思想,又滿足儒家的思想。

這不就是最好的嗎?

這令他們對於法制之法進一步肯定。

說來也真是要感謝王安石,沒有王安石的這個問題,法制之法還無法成為究極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