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入仕(第1/3頁)
章節報錯
不可否認的是,王安石的許多政治理念,都是超越時代的,但有趣的是,他最終目的,卻是要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君主集權。
他始終沒有跳出這個理念。
王安石的教育理念就是務實輕虛,他認為科舉考得內容,實在過於浮誇,沒有什麼卵用,故此他要設專科,培養專業人才,以供朝廷取才。
這是多麼超前的理念,但他的目的就是為朝廷取才,他並沒有考慮到,其實社會也需要人才,如果這些人才能夠將自己的才能用於坊間,社會也能發生進步。
相反,范仲淹、富弼、韓琦、文彥博,這一批慶曆舊臣,他們都是希望能夠限制君主集權。
如范仲淹就試圖將祖宗之法直接套在皇帝身上用。
事為之防,曲為之制,你皇帝若一個人說了算,這也是違反祖宗之法。
而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其實就是在他們這一批大臣身上發揚光大的。
范仲淹、文彥博都跟皇帝攤牌過,就直接明說,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司馬光其實也是這個路線。
革新與保守爭得到底是什麼?
僅僅是政治理念嗎?
而富弼、文彥博他們,他們又僅僅是反對王安石嗎?
還真不見得。
因為最讓他們的忌憚得,肯定不是王安石。
自古以來,一切黨爭,其實都是圍繞著皇權在進行。
而張斐的畢業證制度,就不僅僅是侷限於朝廷,而是將教育面向全社會。
其實這裡面也暗藏著限制皇權的思想。
科舉的制度,就是要將天下聰明人,都招到皇帝身邊去,成為皇帝的人,如此龍椅才坐得安穩。
如果教育變成面向社會輸送人才,肯定是在削弱皇權。
只不過這人才往高處走,水往低水流,當官始終是華夏民族最為崇尚的,影響是很有限的,必須要經過長時間潛移默化,才能顯現出一些效果來。
但這個理念,顯然非常符合司馬光的執政理念。
他也非常崇尚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在歷史上,王安石掌權後,他就跑去修資治通鑑,其實趙頊是想留著他的,身為帝王,肯定還是要講一個平衡,但是司馬光堅決推辭。
是後來高太后掌權,他才回來的,他才又回來得,開始對新政進行清算。
王安石也是如此,仁宗、英宗在位期間,他也是選擇遠離中央。
“妙!”
司馬光激動道:“此畢業證真是妙不可言啊。呵呵...張三,你還會你不會不懂講學,哪怕是我們這些已為師之人,對於教育的理解,也不及你深刻啊!仲途覺得如何?”
許遵憨厚地笑著點點頭。
人家誇他女婿,他當然非常開心,但也不好自賣自誇。
張斐忙道:“司馬學士過獎了,學館建設與講課可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司馬光道:“但若是談律法,我還是相信你的才能足以應付。此事就這麼定了,勿要再論。”
張斐笑了笑。
如果不是早就計劃好,從司馬光這邊入仕,他真不會答應,在宋朝要麼就當理科老師,一加一就是等於二,要麼就別當。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這是爭論不清的呀!
張斐可不想跟那些文人天天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