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滲透(第1/5頁)
章節報錯
張斐的這一次“無意”捐助,在這個初冬時節,拉開了一場教育改革的序幕。
可話又說回來,教育改革,在宋朝其實早已經發酵,慶曆新政,就颳起了一陣學術改革熱潮。
主要就是范仲淹提出的“精貢舉、擇官長”等十項改革主張,改革當時教育系統,一改當時崇尚辭賦的浮淺學風,重經義、重時務、重實際。
如今的王安石、司馬光,也是在走這條路。
簡單來說,就是要務實。
如漢唐的“章句註疏之學”,實在過於腐朽,已經嚴重製約儒學的發展。
這還真不是范仲淹、王安石的個人理念,而是士林中普遍的需求。
在歷史上,王安石也是給予漢唐的“章句註疏之學”一記重拳,令其在之後的數百年一直萎靡不振,直到清初才捲土重來。
而張斐的到來,只不過是在其中新增了一場教育競賽。
趙頊似乎也比較滿意這種現狀,還分別讓王安石與司馬光在國子監掛職司業,掌訓導之政。
司馬與王的理念之差,也立刻顯現出來。
司馬光是直接採用張斐的教程,但是對於國子監之前的教學章程,他並未做出重大修改。
簡單來說,他還是將律學館算在國子監內。
但是王安石是直接顛覆國子監的制度,他立刻在算學館,設立三舍法。
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
依一定年限和條件,由外舍升入內舍繼而升上舍。
以往國子監招生,都是官宦子弟憑藉恩蔭入讀,舉人、進士亦可入讀,導致的現今國子監學生一共不足兩百人。
但王安石規定可以招納兩千人。
這人從哪裡來?
所以算學館不但有前二者,同時還允許庶民經考試入讀。
他沒有改變之前廕生制度,但同時又開闢新的生源。
這也符合他一貫的政治理念,開源。
但這還不是關鍵,關鍵就在於,王安石表示合格者,將可直接進入制置二府條例司。
廕生透過國子監入朝為官,走得還是恩蔭這條傳統道路,甚至可以說,國子監就只是官宦子弟入朝為官的一個捷徑,讓他們不需要經過那殘酷的科舉。
那些紈絝在裡面,十有八九是花天胡地,混混日子,反正他們也就是走個過場,這也導致國子監周邊全都是煙花之地,風月場所,國子監腐敗的也是一塌湖塗。
但王安石這麼一變,問題就來了,一方面王安石允許庶民考試進入算學館,在算學館合格者,又可直接進入朝廷為官。
換而言之,庶民也可以避開了科舉,直接透過學院入仕。
教育與仕途是直接搭上線。
這其實也蘊含著現代的教學理念。
這本就是王安石所期望的,他早就在思考這事,否則的話,他也不可能這一下就拿出整套章程來,但是王安石現在並沒有明說這一點,因為這事本也是一個意外,他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
但是在他巧妙的安排下,已經達成這個目標,只不過侷限於算學館。
並未改變整個制度。
這麼一來的話,反對派還不好說些什麼,成立算學館的初衷,就是要為新法培養專門的人才,學成直接進入制置二府條例司,這是理所當然的。
可是,王安石這一番騷操作下來,差點將司馬光氣得吐血。
你老小子真是不講武德。
司馬光可沒有繞開科舉的意思,但是王安石這麼幹,就等於是壞了規矩,去他算學館讀書都能夠做官,要是來律學館不能當官,若不是真粉絲,誰還會來律學館。
這怎麼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