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開戰?太棒了!(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章開戰?太棒了!
歷數高麗近年的動亂,都和日本人高度相關。
日本正在瘋狂造艦,最緊張的不是清帝國,而是高宗和閔妃。
日本在建的“吉野”號,排水量只有0噸,按照時下的海軍理論,根本無法威脅到排水量高達000噸的“定遠”和“鎮遠”,所以清帝國用軍費修園子也就可以理解了。
阿穆爾軍區為高麗訓練的新軍還沒有部署到高麗,高宗和閔妃寢食難安,所以入冬前,閔妃帶著王世子李拓直接跑到海參崴,入住今年夏天建成的行宮。
高宗和閔妃來海參崴的次數太頻繁了,每年都要來個兩三次。
一來二去,高宗就乾脆在海參崴買地建行宮。
對於這種事,喬治肯定大開綠燈。
高宗的行宮在風景優美的彼得大帝灣,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為了讓李拓能進入海參崴中學讀書,高宗又給海參崴中學捐了一大筆錢。
就算高宗不捐錢,喬治也會特批李拓入學。
一個親俄的高麗王世子,更有利於高麗和俄羅斯帝國的世代友好。
日本資本家還控制了高麗的金融業、海運業、漁業。
高麗商人不再接受日元,要求日商以黃金白銀等實物,或者是以盧布或英鎊等市場流通程度更高的貨幣支付。
這個問題不解決,高麗海關就形同虛設。
東學派那點事,不需要喬治吩咐,高宗和閔妃就能處理的明明白白。
年,日本以武力開啟高麗國門,強迫高麗政府簽訂《江華條約》,從此高麗淪為日本的原料產地和劣質商品傾銷地。
甲申政變後,高麗的對外貿易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向阿穆爾出口勞動力成為高麗政府的主要財政來源,對日貿易迅速減少,來自阿穆爾的工業品逐漸佔據高麗市場,引發日本商人的強烈不滿。
喬治還是注意到高麗民間的反俄情緒,有必要加以引導。
日本商品進入高麗卻不用繳稅。
高麗國內大部分商品都來自日本。
日本人的算盤打得叮噹響,用日元從高麗收購大米,轉手再把日本生產的劣質紡織品高價銷往高麗,一來一回兩頭通吃,贏麻了。
甲申政變前,對日貿易額超過高麗對外貿易總額的0%,日本商人從高麗廉價收購大米、大豆、棉花等農產品,運到日本高價出售,從中牟取暴利。
有了阿穆爾的支援,高麗正在和日本商討,對《江華條約》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修改,以保護高麗利益。
高麗王國為籌集擴軍的資金,仿照清帝國,將海關交給阿穆爾方面進行管理,阿列克謝接手高麗海關後,遂提出對《江華條約》進行修改。
早在高麗政府單方面廢除《江華條約》之前,高麗商人就已經拒絕接受日元,不再將高麗大米售給日商。
同時,日本則在高麗市場上高價傾銷粗劣紡織品,獲取鉅額利潤。
《江華條約》只規定了日本人在高麗享有的各種權利,對高麗人的權利和日本人的義務幾乎隻字未提,日本人肯定不同意對《江華條約》進行修改。
造成高麗困境的罪魁禍首,不是清帝國也不是俄羅斯,恰恰是一海之隔的日本。
於是在月初,高麗政府宣佈,在兩國對《江華條約》進行修改之前,暫停執行《江華條約》。
日本原本指望用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從高麗廉價收購農產品穩定日本國內物價。
《江華條約》中的很多內容對高麗是非常不利的,透過《江華條約》,日本商品在高麗免徵關稅,日本貨幣可以在高麗流通,日本還獲得了領事裁判權,這些不公平條款是對高麗主權紅果果的踐踏。
訊息一出,引發日本朝野震怒,日本國內當即就有強硬派叫囂,要用武力懲罰高麗人,恢復《江華條約》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