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圍毆保加利亞的塞維利亞王國,現在已經被保加利亞王國吞併。

在結束了和匈牙利王國的談判後,保加利亞王國的領土面積從世界大戰爆發前的萬平方公里,迅速膨脹到現在的.萬平方公里,成為巴爾幹地區實力最強橫的國家。

俄羅斯決定修建從巴庫到巴黎的天然氣管道後,羅馬尼亞王國決定聯合保加利亞,開發南多布羅加的油氣資源。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保加利亞王國被迫將南多布羅加割讓給羅馬尼亞,斐迪南完全可以對南多布羅加進行自主開發,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

斐迪南在訪問君士坦丁堡的時候,以開玩笑的口吻對喬治說:要將南多布羅加的一部分油氣資源利潤,送給自己的外孫作為見面禮。

在格奧爾基看來,這一舉動明顯賠禮道歉的成分更多。

和喬治預料中的一樣,義大利王國根本頂不住奧斯曼帝國的進攻,開戰不到兩個月,意軍損失超過萬人,被迫從小亞細亞半島撤出。

奧軍不僅收復了巴黎和會中失去的一部分領土,穆斯塔法·凱末爾還順勢提出,要以武力重返北非。

義大利國王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緊急透過英、法、俄,和奧斯曼帝國聯絡,以放棄小亞細亞半島被割佔領土,換取奧斯曼帝國對《洛桑條約》的承認。

《洛桑條約》是義大利王國和奧斯曼帝國在意土戰爭之後簽訂的,主要內容是:奧斯曼軍隊和義大利王國,分別從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以及十二群島撤軍。

《洛桑條約》簽訂的時候,巴爾幹戰爭還沒有結束,奧斯曼帝國為了從北非抽身,果斷將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割讓給義大利。

義大利人出爾反爾,在得到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之後,並沒有從十二群島撤軍,一直賴著不走。

穆罕穆德六世希望儘快結束戰爭,同意了義大利人的要求。

兩位國王雖然對這個結果表示滿意,但訊息傳出,義大利人和奧斯曼人都不滿意。

義大利人的不滿,還在可控制範圍內,只是導致墨索里尼上臺。

奧斯曼帝國則是直接進入內戰前夜,忠於蘇丹和忠於穆斯塔法·凱末爾的軍隊已經勢不兩立。

格奧爾基心急如焚,他在來君士坦丁堡之前,分別向斐迪南和波利斯致電,請求巴爾幹聯盟的幫助。

斐迪南的回應是,既然奧斯曼帝國已經徹底認輸,那麼巴爾幹聯盟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

格奧爾基傻眼,奧斯曼帝國還沒有徹底認輸呢,正磨刀霍霍要打希臘,好好地一個聯盟,怎麼能說解散就解散呢。

斐迪南不由分說,直接登報宣告,退出巴爾幹聯盟。

緊接著,波利斯和黑山尼古拉也先後發出退出宣告,存在了年之久的巴爾幹聯盟宣佈解散。

失去了巴爾幹聯盟的庇護,希臘王國現在能依仗的,只剩下俄羅斯。

喬治以俄羅斯國家杜馬的決定為藉口,拒絕為希臘王國提供幫助。

也不能說是藉口吧,從程式上來說,喬治確實沒有發動戰爭的權力,只有國家杜馬才有權發動戰爭,喬治只是執行者。

俄羅斯已經開始重建,成效斐然,形勢一片大好,沒必要因為奧斯曼帝國和希臘人的紛爭,重新進入戰爭狀態。

奧斯曼人也終於學聰明,只將矛頭對準義大利和希臘,完全不牽涉英、法、俄。

月號,奧軍正式向希臘軍隊控制的地區發起進攻。

讓喬治沒想到的是,遠東地區的形勢也日趨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