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殖民全世界的兩大先鋒,一個是傳教士,另一個就是這些所謂探險家。

為掩飾殖民給世界各地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歐洲國家對“探險”進行美化,強行將探險和勇敢、探索、未知、挑戰,等等代表人類美好品格的詞彙聯絡到一起,鼓勵更多人投身殖民事業。

確實是有人透過“探險”發了財,但只是極少部分幸運兒。

絕大多數探險者淪為世界各地的流浪漢、淘金者,甚至土匪強盜。

喬治不鼓勵俄羅斯人前往波斯灣探險,君士坦丁堡釋出公告稱波斯灣地區有潛在風險,提醒俄羅斯人謹慎前往。

沒想到這則公告卻遭到英國人的嘲笑。

邱吉爾在《泰晤士報》發表文章,表面上是敦促漢志王國接受巴爾福宣言,暗戳戳譴責俄羅斯賊喊捉賊,試圖霸佔波斯灣周邊的資源。

年月日,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致信羅思柴爾德,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希伯來人的民族之家,並願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

這封私人信件被希伯來人稱為巴爾福宣言,成為希伯來人在中東建國的基礎。

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劣跡斑斑的希伯來人,在中東早有前科。

希伯來人在中東最早生活在迦南地區,由於迦南地區的土地貧瘠,希伯來人遷移到埃及。

一開始,埃及對希伯來人的到來表示歡迎,不僅接納了希伯來人,還給了希伯來人肥沃的土地,讓他們在埃及安居樂業。

然而好景不長,埃及並沒有收穫希伯來人的感激,在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時,希伯來人不僅不幫助埃及,反而主動給喜克索斯人當嚮導。

於是在埃及擊敗了喜克索斯人之後,希伯來人被貶為奴。

這就是希伯來人仇視埃及的原因。

既然有埃及前車之鑑,漢志王國選擇不接受巴爾福宣言也就在情理之中。

世界大戰期間,漢志地區爆發起義,反對奧斯曼帝國統治,雜湊姆家族第代族長,麥加大謝里夫侯賽因·伊本·阿里於年月0日宣佈獨立,建立漢志王國。

需要說明的是,漢志王國是在英國支援下成立的。

所以剛剛就任殖民地事務大臣的邱吉爾在文章中威脅侯賽因,如果漢志王國不接受巴爾福宣言,或將失去英國的支援。

就在邱吉爾文章見報的第二天,小尼古拉在《費加羅報》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將嚴格遵循國聯規定,保障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治獨立。

這意思是告訴侯賽因不要怕,沒了英吉利,還有俄羅斯。

侯賽因身為一國國王,即便國力弱小,也有國王的尊嚴。

月號,侯賽因抵達君士坦丁堡,對俄羅斯進行訪問。

侯賽因抵達君士坦丁堡的同時,普羅旺斯組織的探險隊也抵達阿巴丹。

普羅旺斯的探險隊由0人組成,幾乎是一支小型軍隊,放在世紀,足夠消滅一個大帝國了。

年,西班牙人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征服擁有六百萬人口的印加帝國,只帶了不到00個人。

由於前段時間的宣傳造勢,普羅旺斯的探險隊受到廣泛關注,《費加羅報》甚至派出記者跟隨探險隊抵達阿巴丹,準備對普羅旺斯的探險進行跟蹤報道。

阿巴丹是英國人建設的城市,為石油而生,這裡有整個中東地區唯一的一座煉油廠。

“現在的情況糟透了,油田被燒燬,英國人束手無策,美國人正在想辦法滅火,俄羅斯人看熱鬧——”

《費加羅報》駐阿巴丹記者諾朗提醒隨隊記者萊昂·維克多,別以為普羅旺斯僱傭了大量槍手就可以高枕無憂。

對於波斯灣周邊的小部落來說,0人組成的探險隊,確實是可以橫行無忌。

真正對探險隊能構成威脅的,是英國和俄羅斯,或許還要加上美國。

在諾朗看來,俄羅斯和英國都是賊喊捉賊,都想獨霸波斯灣,把對方從這一地區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