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章巴爾幹斯拉夫

今年月,幾乎就在斐迪南大公遇刺的同時,意軍總參謀長阿爾貝託·伯里奧病死,關於要不要加入戰爭的爭議隨即爆發。

阿爾貝託·伯里奧和小毛奇、康拉德關係良好,是義大利加入三國同盟的主要推手。

阿爾貝託·伯里奧的繼任者路易吉·卡多爾納傾向於加入協約國,但是義大利王國並沒有做好加入另一場戰爭的準備。

之所以是“另一場”,是因為意軍在北非,還面對奧斯曼殘軍和當地反抗勢力的抵抗。

孱弱的意軍連北非遊牧民族都打不過,能打得過老對手奧匈帝國?

此時意軍總兵力只有萬人,已經讓義大利王國不堪重負。

如果加入世界大戰,意軍至少要擴充到00萬人,這對義大利王國的財政將是巨大的災難。

喬治不管義大利人如何糾結,他重點關注的是康拉德和普特尼克之間的較量。

普特尼克確實是堅韌不拔,這位歲的老將軍儘管飽受病痛折磨,依然老當益壯,親自指揮對奧作戰,令人心生敬仰。

在普特尼克的指揮下,塞軍和奧軍展開靈活的游擊戰,不計較一時一地的得失,努力拉長奧軍補給線,尋找機會給與奧軍致命一擊。

國際上彼得還在努力奔走,雖然獲得了英法的支援,可惜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塞軍並沒有獲得實質上的援助。

零星的戰鬥持續到月中,普特尼克在轉移途中感染風寒,隨後病情越來越重,到月底,已經無法指揮塞軍。

失去了普特尼克的指揮,塞軍一潰千里。

月底,攻入波斯尼亞的塞軍被迫撤回,塞軍在南部山區的控制範圍也越來越小。

塞軍開始逃亡,潰軍和大量塞爾維亞民眾紛紛湧入保加利亞,至月中,奧軍宣佈控制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王國滅亡。

彼得再次來到聖彼得堡,哭訴塞爾維亞王國所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希望俄羅斯帝國出兵幫助塞爾維亞復國。

尼古拉也被前線戰事折磨的焦頭爛額,根本沒心情安慰彼得。

華沙戰役結束後,俄軍策劃反攻,集中北方面軍的第二、第五集團軍,和西方面軍的第四、第九集團軍,發動羅茲戰役。

激戰一個月,這次戰役又以俄軍的失敗而結束。

綜合俄軍在年的表現,小尼古拉不得不承認,喬治為俄軍制定的策略是正確的。

俄軍在防守中的表現還可以,加利西亞戰役是俄軍在年唯一的高光時刻。

在進攻中,俄軍結構臃腫,指揮混亂,後勤不暢,內耗嚴重等問題暴露無遺,歐洲戰區策劃的幾次進攻,都以失敗結束。

和歐洲戰區相比,喬治領導的巴爾幹戰區只策劃了一次進攻,就拿下了特蘭西瓦尼亞,這似乎說明,俄軍在進攻中似乎也可以很出色。

既然俄軍沒問題。

那有問題的是誰?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

這幾天喬治又收穫了一個新綽號——懶惰的喬治。

以喬治軍團在特蘭西瓦尼亞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似乎拿下布達佩斯指日可待。

喬治卻根本不想進攻,如果不是為了減輕俄軍在北線和西線的壓力,喬治甚至連特蘭西瓦尼亞都不想拿。

這真不能怪喬治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