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你不是孤島

但凡求醫問藥,無不是為了讓回到身體機能和心理恢複到健康水平。

幼兒——作為連線家庭的紐帶,幾代人重點關注的物件。

盼望他/她健康成長也是一個普通家庭最重要的期待。

兒童科室相關學科的醫生每天面臨的都是這樣的場景,一個小孩被好幾個大人裡三層外三層的圍著。

每個大人臉上都寫著焦急,懷疑,悲傷……

兒科醫生除了面對各種疑難雜症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與家長溝通。

李老師和蘇芷衡一起接診了來自遠在千裡之外的一個小女孩。

丁雨,現年四歲,兩歲半的時候因行為刻板,舉止怪異,逃避他人目光,無法正常與人溝通。

家長帶到醫院裡被確診為自閉症。

醫學上自閉症的病因是複雜多樣的。

自1980年以來,各種醫學研究均顯示孤獨症與遺傳因素關系非常密切,遺傳度高達80~90,孤獨症患兒存在腦結構和功能的異常。

有關的生物學機制的假說也很多。比較出名的有氧化應急假說認為是過氧化物增多,患者的抗氧化能力減弱;

免疫異常假說,母孕期和出生後的免疫功能異常和神經炎症反應;

腦——腸軸假說,腸道菌群的異常,導致免疫異常,營養素轉化吸收障礙,最終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等等學說。

目前也有研究顯示,母孕期的不利因素是孤獨症的重要危險因素。

如母孕期高齡,懷孕時父親年齡過大,母孕期有先兆性流産,病毒感染,喝酒,吸煙,服用某些藥物,情緒不穩定,出生時缺氧或窒息等。

特別的在患兒大腦發育期,其接觸的不良的環境因素也會導致發病的可能性增加。

在醫生的臨床檢查過程中發現大多的孤獨症患者存在不屬於該病範疇的精神疾病症狀,即其他共患病相關的症狀。

約70有孤獨症的個體可能有一種共病的精神障礙,40可能擁有兩種或多種共病的精神障礙。

孤獨症多起病於三歲前,其中約2/的患兒經歷了1~2正常發育後退行性起病。

關於此類疾病早發現早治療的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放任不管,只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嚴重後果。

丁雨從小活潑,很愛笑,一逗就樂和其他小孩差不多甚至更加調皮。

大概是兩歲之後漸漸變得不想說話,行為刻板,其他人和她說話她不會做出回應。

情緒變得難以掌控,常常一個人玩,有小朋友拿她的玩具她會情緒失控打人。

不願意聽大人說話,吃飯無意識要喂飯。

一開始家長以為是教育方式有問題,嘗試和她溝通。

在溝通的過程中丁雨她一直逃避家長的目光,表現抗拒,稍微聲音大一點會激起她更為強烈的反抗。

她會開始哭鬧,怎麼勸都不管用,哭累了就自己抱著小玩偶睡著了。

家長實在是不知道怎麼辦了,後來聽朋友的建議帶到醫院裡檢查,二歲半確診自閉症。

一紙診斷書,家裡原本的生活全都改變了。

丁雨有一個比她大兩歲的姐姐和小一歲的弟弟。姐姐正在上約兒園,弟弟剛學會走路。

為了丁雨的治療訓練,媽媽辭職在家帶娃,爺爺和奶奶也到他們家來幫忙照顧姐姐和弟弟,爸爸忙著掙錢養家。

確診之後丁雨媽媽一直陪著做治療訓練,可是卻都不怎麼見效。

醫生也告訴丁雨媽媽,自閉症患者的康複訓練是一件需要長期堅持見效緩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