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這是最後的鬥爭

中美戰爭是如何開始的,這是一個後世史家爭論不休的問題。大部分人認為,中國開戰,是從太空發射ep脈沖彈開始,這是非常清晰的。但很多人認為,美軍在中國開戰前就已經搶跑,從北美到南美,尤其是從離開中國本土最近的澳大利亞,都有發射洲際導彈,試圖避開中國的第一波打擊造成的損失,先發制人。

其實這些史家說得都不對,如果以“開火”來衡量,其實最早的戰爭發生在海底:在開戰前,幾乎所有美國出海的核潛艇,都被中國已經無所不在的海洋“格柵”監控網發現了,而每發現一艘美艇,中國海軍就會調集更多的監控力量,保證“上鈎的大魚不脫線”,所以當發現有美軍潛艇試圖提前開戰,例如他們開啟了導彈發射筒,海軍就會主動啟用各種無人智慧武器系統,提前將美軍核潛艇擊沉。

這是武器效能的天塹之差,美國本來唯一可以憑借的優勢,就是核潛艇的隱蔽性,但在中國建立起這個覆蓋全部海洋的臨時監控網後,美軍核潛艇部隊,就失去了生存和作戰的基礎。

其實在中國發射ep前,美國就已經沒有出海的核潛艇,能夠生存下來了。中國海軍那些負責的家夥,想功勞都想瘋了,反正馬上要打,誰他媽的會這樣老實到變成傻逼呢?即使美軍核潛艇沒有開火的跡象,也要指鹿為馬,說成是老美這幫家夥心懷叵測,意圖提前攻擊我方,不幹他們,對不起十八代老祖宗。

無論如何,“正式的戰爭”,是從中國從太空發射ep脈沖彈開始的,美軍十分警醒,其主要的反擊手段,大量的洲際導彈在打擊到來前,就已經升空,他們也有部分能夠預防電磁脈沖的戰機升空,但事實證明,高防護性的洲際導彈,確實沒有受到ep的影響,但那些所謂能夠抵禦電磁脈沖的戰機,大量地被損毀,除了在ep爆炸邊緣,脈沖能量已經衰減到一定程度,戰機才可能不受影響。中國的ep的威力,遠超美方的想象,美軍自己,只能透過核爆炸,才能形成如此強度的電磁脈沖。

每一枚超級ep落下來,爆心周圍至少8001000公裡的半徑內,美國大部分的電路一起失效,整個美國在5分鐘之內,就已經變成了一片漆黑,現在只有少數的軍用和政府系統,透過完全有線的連線,才能保證通訊和其它應用。此前以為有“抗電磁脈沖”能力的無線系統,超過95以上,都沒有能夠抗得過去。

來自太空和“兩洋”海上的連續不斷的遠端打擊開始了,美國大約有1.7萬多個軍事為主的目標,是中國意圖要消滅的。這些目標包括軍事基地、軍火庫、維修基地、移動中的軍隊、軍火公司和生産廠、核武器場所包括地下井)、懷疑的生化基地等等,cfia、中國在美隱秘力量、其它機構對於美國幾十年的監控和偵察,累積起來的發現,這一次要在幾個小時的打擊中,就讓他們灰飛煙滅!

美軍最激烈的反抗,主要還是發生在各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尤其是與中國對壘的“前線軍事基地”,例如在夏威夷的軍事基地,這些地方本來就是對中國“最富鬥爭精神”的極端派軍人主導的地域,與中國決死一戰的意識強烈。

大量傳統的交戰,就發生在這些基地附近,例如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就發生了激烈的美軍試圖摧毀中國外圍艦隊的戰鬥。中國三艘航母組成的聯合艦隊,在消滅了珍珠港駐地派出的美國艦隊後,進逼珍珠港,於是美軍殘留的所有戰機和反艦導彈,都參與了對中國艦隊的博浪一擊,但其實也沒有什麼用,因為剩餘的戰機和反艦導彈本來就不多了——大量的武器系統,在中國超遠端電磁炮等系統對基地的打擊過程中,短短時間就損毀了大部分。

所以美軍能夠釋放的火力 ,主要是大量的無人機,可這些缺乏人工智慧的無人機,面對中國海軍的末端鐳射系統以及其它的武器系統,根本沒有太多時間的生存能力。

美軍各種導彈的生存能力是很差的,因為所有的導彈系統或者導彈陣地,基本上是“一次性工具”,它們無論隱蔽得多麼徹底,只要使用一次,幾乎可以肯定必然被中國的各種監控工具發現並定位,繼而迅速地被摧毀。

在這樣的打擊規模之下,多數的美軍基地和戰鬥部隊,並不能支撐到半個小時以上。基本上超過半個小時,就屬於被動捱打的時刻了。

美軍寄予極大希望的洲際核導彈等遠端打擊武器,也沒有能起到太大的作用,時代已經不同了。

首先是理論上最隱蔽最機動的海洋潛艇和海上艦隊的覆滅。海洋因為缺乏人類活動的影響,在中國佈置監控網後,反而成為了美軍的禁區,不僅海面之下的潛艇艦隊,很快被智慧海底巡航平臺很快消滅,海面上的美軍艦艇,也在被迅速發現後,就被中國遠端的人工智慧彈道導彈,或者在軌道轟炸機的打擊下,迅速覆滅。在失去這些武器和部隊後,美軍也就失去了從海面和海底發生核武器的能力。

其次是陸地上從發射井發射,或者由導彈部隊在公路上機動地發射的洲際導彈,無論是哪一種,都被中國對美構建的4重監控網,很快捕捉到發射軌跡,然後

由中國的天基武器系統高能鐳射+太空電磁炮)擊毀,大部分是在上升段就被擊落,少數有生存到中段的,也被中國的海基反導系統系和近空軌道機反導網所補缺擊毀。

至於依託戰略轟炸機等大型戰機的空中核武力,由於其高度的機動性,是中隊最重視的打擊目標,綜合利用了所有的手段。太空天基武器系統在完成了第一步——打掉了美國的衛星系統170多顆衛星)之後,中國的衛星系統,就把搜尋美國的戰機,作為最重要的任務。而在美國兩側的“兩洋”地域,都有海上艦隊展開的超大規模的雷達系統,重點就是對空偵查。由南美殷華起飛的大型預警機與戰機群,也透過中美洲,監控美國南部地域可能起飛的機群。

在這個中國已經達到“發現即毀滅”的軍事能力的時代,美國的戰略轟炸機等大型戰機的生存能力是很差的,一旦被發現,中國有多重模式,完成對這些戰機的打擊任務,最常見的,就是從太空飛來的高能鐳射,或者是一發電磁小導彈。由於這些戰略轟炸機,基本都需要越過部分海域,才能轟炸中國的軍事目標,所以很多也是死於海上反導和艦空的打擊火力。

海陸空三維的美國核武力,都無法突破中國的防線,這使得美國這最後的憑依,快速地凋謝,實際上,在第一個小時之內,大約各地包括南美和澳洲)有2000多枚核導彈發射;而一個小時之後,美軍的核導彈就幾乎枯竭了,偶爾才有一發突然的突襲,試圖造成某種戰果,更像是絕望的掙紮。

與普通人想象的相反,無論在上升段還是中段擊落核武器,會導致核爆的機率,是非常低的。每一個有核國家的科研人員,為了防止核彈被不可控因素引爆,産生不可逆轉的毀滅殺傷,在最初的設計上,就預防了這種風險發生。

現代核彈的內部,除了常規的物理引爆結構設計外,在整個核彈頭包括核燃料和電子裝置在內,全部採用絕緣材料,來杜絕核彈頭內元器件之間的相互引爆風險。當然更為關鍵的是,在引爆裝置和核裝藥之間,還設計有一個將二者隔離開的“保險裝置,這個保險裝置,只有接收到特殊的引爆命令授權後,才會實現核彈頭後面的預定引爆。

說白了,除非發射核彈的國家想要自殺,否則被敵國擊落的話,核彈是不會核爆炸的。當然,現在大量的美國洲際核導彈被擊落,還是需要中國或者美國自己,盡快地去回收殘骸,尤其是核裝藥部分,否則如果被恐怖組織取得,或者發生核洩漏,還是很危險的。

雖然美國還有國防部長等其它高階將官,但無疑由於美國內部政治上的混亂,在中美開戰後,美軍參聯會主席馬倫,實際上就是最高的美軍統帥。

實際上,在中國開始發動打擊15分鐘左右,馬倫就認為美軍已經徹底失敗了,但他等到了半個小時即30分鐘以後,因為他也認為太短的時間,他無法說服其它那些將軍,尤其是那些極端派的將軍們投降,而如果美軍一些部隊仍然在堅持戰鬥,那麼說服中國人停火也很難,中國人如何確信所謂“放下武器的美軍”,不會是欺騙性的作為呢?哪怕美軍交出了一些武器的密碼,難道就不會暗中私藏,關鍵時刻再出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