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中國的預判和泰山計劃

趙雲騰坐在李思華的對面,他們中間的桌子上,放著兩份檔案。

其中一份,是美國星球大戰的相關情報,自從裡根公開宣佈了這個計劃後,相關細節自然成為了情報工作的重點。不過兩人都非常清楚原時空這個計劃的虛實。

<101nove.fia經濟部的研究報告,他們認為美國正在大力地推動油價下跌,美加墨三國大量的石油投資和油井建設,這是瞞不過人的,很容易推斷出美國要依靠增加本土産量,來推動油價下跌。經濟部的判斷是,美國試圖透過降低油價來降低通貨膨脹,以使美國走出“滯漲危機”,裡根現在的減稅等政策,與低油價政策是匹配的。

不過經濟部表示困惑的就是,有些石油投資,如果變成低油價了,甚至可能虧損,這些都是私企投資,什麼時候資本家居然不考慮賺錢了?難道他們不是壓低油價,而是認為油價還會上漲,現在投資可以在未來多賺錢?但是經濟部統計的新增投資,其規模太過龐大,預計未來可能導致全球石油市場,每天的供給量增加1000萬桶以上,要知道當下全球每天的石油供給量,不過是5000萬桶左右。這樣的規模,必然導致油價下跌而不是上漲,消費不可能在兩三年內,就增長那麼多。

李思華思考了一會,對趙雲騰說道:“你怎麼看?”

趙雲騰今年年滿55周歲,所以退出了“戰區一線”的崗位,不再擔任總參謀長,而是升任軍委常委,兼任國防大學校長。這很可能是他退休前最後的任職了。

趙雲騰對這兩份情報,早已思考多時,他回答道:

“星球大戰計劃,應該就是原時空的翻版,並沒有太多改變。美國確實在加強軍備,不過他們用這個計劃,虛擬放大了軍備的規模和科技的含量,目的還是誘發蘇聯去過多地投資軍備,尤其是研發那些科技還根本夠不到的專案,損耗蘇聯的國力。”

“美國推動低油價的策略,經濟上的目的是清晰的,但也應該包括了打擊蘇聯的意圖,畢竟大家都知道,蘇聯對油氣出口依賴太大。不過美國人似乎格外堅決,如果市場上增加了1000萬桶天的供給,我讓金融研究院做了一個數學模型來預測,最壞的情況下,油價甚至可能跌到15美元桶或更低。這對美國石油業,也是打擊很大的。”

李思華眯了眯眼,慢慢地說道:“你說有沒有一種可能,這本來就是美國上層建築針對蘇聯的一套完整的策略,一方面引誘蘇聯大量增加軍費,另一方面維持阿富汗戰爭進一步消耗蘇聯,然後透過低油價大幅減少蘇聯的收入來源。透過這樣三面擠壓,讓蘇聯快速衰頹?”

趙雲騰悚然一驚,脫口而出:“很有可能!”他越想越對,肯定是這樣的策略!美國不會認為靠著某一種單一的策略,就能嚴重地打擊蘇聯這樣的大國,必須是系統性的組合策略!

李思華微微一笑,美國人這一套組合的系統策略,對於穿越者而言,近乎是明牌。其實對於不是穿越者的各國領導人,暗示性也是很強的,但蘇聯未必能看破星球大戰計劃是有真有假。按照在cfia蘇聯機構的情報,那個勃涅日涅夫隨著年老,現在可謂是昏庸無能。

雖然這一套策略幾乎是明牌,但蘇聯確實很難應付。低油價是明牌,美國人擺出來的,就是“以本傷人”的態度,我低價賣自己和盟友的石油,你能怎麼辦?只能是硬扛。至於星球大戰,一向有“戰爭應激症”的蘇聯人,能夠置之不理?就算他們明知有假,還是會在軍備上不斷加強,這種追求“絕對安全”的心態,是沒有辦法的。

趙雲騰感嘆:“蘇聯還是開始重演我們前世的崩潰歷史了呀,我們救不救蘇聯呢?”

李思華苦笑了一下,盯了趙雲騰一眼:“怎麼救?蘇聯人,是會聽你的,還是會聽我的?”他們當然是誰都不會聽,只會按照自身的邏輯,一路狂奔下去,好言難勸要死的鬼,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還要翻牆。

李思華對蘇聯的態度很複雜,如果蘇聯能夠自己保持不崩潰,她並不會去試圖讓它崩潰,畢竟也是社會主義的力量,甚至會提供支援,其實現在與蘇聯的貿易,也是支援的一種。但如果蘇聯一定要自我崩潰,她覺得也沒有救的必要,首先是救不了,其次是政權的實質已經變了,哪裡還是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呢?

老實說,蘇聯畢竟是超級大國,中國要能夠幹預蘇聯,也只有在其充分衰弱了以後,有求於中國才行。現在蘇聯還是信心滿滿、自傲自負,怎麼可能聽中國的話?幹預這種趨勢,根本不可能。

中國能做的,就是應變,形成在蘇聯充分衰弱和內部混亂之後的幹預能力,爭取保住蘇聯一部分的社會主義成果和人口。

現在面對美國的新策略,中國首先需要做好自己,關鍵是自身的反策略是什麼?

星球大戰策略,改變不了中國的軍事發展步驟。這些年中國的軍費,一直保持在gdp的3.5左右,李思華知道美國在原時空八十年代末的時候,軍費突破了3000億美元。但即使如此,屆時中國的軍費可能是1萬億美元,是美軍

的3倍,軍費使用的效率還遠高於美國,隨便他們搞什麼名堂,也不可能動搖中國的常規軍事優勢。

低油價是需要認真應對的,可不能覺得這對中國這個大進口國的成本有利,就認為這完全是蜜糖了,要綜合考慮。

接下去的日子,中央的一些部委的高階研究院,紛紛對低油價做了相關的研究,中國的對策也逐漸形成,整個計劃被稱之為“泰山計劃”,名字來自於“泰山壓頂”,這是從領袖要對美國和西方一直保持強大壓力、損耗他們資源和國力的方針和策略,出發的一整套策略。主要的內容包括:

一、國內根據美國增産的幅度和時間,逐步減産1億噸原油,但必須保證隨時恢複的開採能力。既然油價面臨大降價,那麼中國自然樂於更多的進口原油,這是本國的利益。但這並不是關鍵,而是用這1億噸原油,總計7.33億桶的新增需求量不包括每年經濟發展的自然增長部分),騰出200萬桶天的進口能力。這大約相當於美國需要3年才能達到的新增1000萬桶天産能的15。

因此,這200萬桶天是一個很重的砝碼,一方面將大大增加增美國打壓油價的難度,迫使他們必須真的大大增加開採量,甚至包括部分高成本油田;另一方面就是對蘇聯和産油國的支援,以此可以取得不少政治上的好處,例如倒逼蘇聯對我國的進一步開放。

二、在石油降價後,中央進行總協調,對部分出口商品降價,以及強化對歐美的出口。這是扼殺的戰略,讓歐美的産業,在低油價的條件下,仍然難以獲得競爭力,以促使美歐所謂“企業家的積極性”大打折扣,即使他們擴大了投資和生産,仍然缺乏市場且利潤較薄。根本上,這就是削減美歐的稅收收入——企業發展得不夠好,自然稅收就不夠,財政就更困難。

這條策略還是有不小的可行性的,因為美國對上了蘇聯,低油價下兩國的關系必然惡化,而面對我國的強大壓力,美國別無它法,必然試圖對我國採取“緩和政策”,那就不能在貿易上再和我們來一場貿易戰,歐洲追隨美國,政策是一樣的,他們更害怕我國的壓力。

<101nove.t科技,可以在這種“産業碾壓”的過程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現在的産品,ict科技含量,越來越決定産品的競爭力,這是中國巨大的優勢。

所以本質上就是強化産業競爭,不但不給歐美更多的市場空間,還要努力奪取他們自己的市場空間。反正美國不是要出口石油嗎?我們用在美國賺的錢,買他們的石油就是了,不會吃虧。美國會不斷利用其301條款,來應對我們的“傾銷”,但那都是正常的鬥爭。

三、利用中國隱秘的全球金融網路,加強對歐美的金融打擊,尤其是美國和英國。裡根現在搞的這一條,又是軍備競賽,又是減稅,錢從哪裡來?靠財政當然沒有可能,只能是發國債,預計美國的國債規模,很快會從現在的千億美元級別,上升到未來的萬億美元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