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青藏光伏海與海上風電帶(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431章 青藏光伏海與海上風電帶
趙雲騰微微感到一些不適,4000多米的海拔高度,對於他這個73歲的老人而言,確實算得上對身體的考驗了,雖然每天都服用紅景天等抗高反的藥物,但還是有點吃不消。
他感到有點悵然——自己也是一個絕對的老年人了。雖然多年的軍旅生涯和長期的鍛煉,讓他的身體狀況一直很好,但自然規律不可逆,終究不是年輕人了。或許,這也是他最後一趟上高原了。
在他的面前,展開的是一幅無窮無盡的光伏之海,這並不奇怪,他在新疆兩省,以及其它的西北和中北地域,都看到過類似的場景。但景象雖然相似,核心卻有相當的差別,因為這裡的海拔,是4100米。這裡體現的,是中國光伏發電發展的新階段。
這是中國最新的超級工程——“青藏高原百萬平方公裡光伏發電工程”,開區域性署的幾個光伏基地之一。他之所以來看這個超級工程,是因為這個工程本身就是在他與李思華閑聊的時候,兩人根據回憶,策劃並實施的。當然,在原時空,對於青藏高原的光伏應用,在他們穿越前,不過是剛剛開始而已,也沒有如此龐大的計劃。
青藏高原的經濟利用,包括西藏、青海和西康三省,在新時空,幾乎也是空白的,這樣的高海拔地區,由於整體上不適合人居,所以一直沒有大發展,保持著原生態,就連西藏加西康的人口,也與原時空一樣,不到400萬人,而青海也不到600萬人。三個省份約20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上,人口還不到1000萬人,屬於絕對的地廣人稀。不但是現在,就在可見的未來,國家也沒有大規模移民青藏的打算,不具備基本的條件嘛。
但是隨著中國光伏科技的發展,李思華與趙雲騰兩人看到了青藏高原的巨大作用,那就是把這裡變成徹底的光伏之海,也就是能源之海,這個百萬平方公裡的超級工程,也由此誕生。
光伏發電從效率的角度,並不是所有地方都具備同樣的經濟性的。例如我國人口聚集的東南部地區,由於陰雨天氣頻繁,光伏發電潛力就比較低,四川盆地的西部,每平方米最多隻有800多度光電。然而,翻過岷山山脈,更西的位置的太陽能潛力,就翻了一倍。
再往西,西藏西部的太陽能潛力更大,在全球範圍大概也僅次於地球的“旱極”,即南美洲西部的阿塔卡馬沙漠。趙雲騰找了中國氣象局,對西藏太陽能資源進行了評估,發現全區年太陽能輻射總量相當於2400億噸標準煤,等於中國每年燃燒的煤炭量的幾十倍。
所以在青藏這種光伏發電潛力極高的區域,建設光伏發電站,可謂“事半功倍”,相當於安裝了一個太陽能電池,就能生産其他地區的多個太陽能電池才能生産的電力,優勢極大!青藏高原太陽能資源更為豐富的原因,當然是因為更加靠近赤道,同時有喜馬拉雅山脈,阻隔印度洋的水汽,又空氣相對稀薄,大氣層對陽光直曬的幹擾較小。
當然,超高海拔、山地氣候,對光伏裝置執行效率、裝置絕緣效能、儲能裝置保溫效能等,均有影響。所以最近幾年進行了相關適用性的全面公關,完善了青藏光伏發電的科技體系後,才啟動了這個超級工程。
按照測算,按照每個10平方公裡的光伏發電基地專案,總裝機容量620兆瓦,年平均發電量超過13億度,如果是100萬平方公裡,那就能發電1萬億度)的4倍!完全的電力能源之海!
整個計劃,其實就是把青藏高原的約一半面積,變成光伏超級基地,這將是全球絕無僅有的超級基地。在一些擁有大沙漠的國家,或許擁有同等的光伏超級基地潛力,但他們顯然沒有必要的資本、科技以及最重要的市場。其實青藏高原的面積,是不止200萬平方公裡的,這裡沒有計算喜馬拉雅山西部,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域。
這是非常巨大的投資,10平方公裡按照1997年不變價格計算,需要投資5億元人民幣,如果是100萬平方公裡,那就是50萬億人民幣,超過了中國年度gdp的60,所以要分攤到2530年,來完成全部投資。
按照目前的規劃,中國到2010年發電總量要達到80萬億度,到2020年要發展到200萬億度,到2030年,需要發展到500萬億度規模。所以青藏光伏海專案,即使到2030年完成,也能佔據中國總發電量的14以上,這是了不得的規模。
青藏高原的光伏發電,還有兩個巨大的優勢。第一個就是日落時間時,除了冬天大約是晚上7點後日落外,其餘時間,很多時候白天要持續到晚上8點,這意味著在東部夜晚來臨後,青藏高原仍然能多發近兩個小時的電,透過特高壓系統輸送供應東部的夜晚用電,極大地避免了光伏發電的浪費。
第二個就是已經完成的南水藏調儲能工程,正好與青藏光伏海形成配套。白天多餘的電力,用來抽水蓄能,晚上再放水發電向外輸電。一旦青藏光伏海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目前的南水藏調耗電就將完全騰出來,這在經濟上效益很高,所以被人們稱之為“絕配”。
趙雲騰接下來參觀了整個電站,他才發現,他遠遠低估了這個超級工程的應用範圍和經濟性,這根本不是一個發電工程能涵蓋的,其實已經演變成為青藏高原的整體經濟發展支柱,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
非常類似於西北地域,對於光伏底下養羊養草的利用,這裡利用光伏元件“可遮陰、能集水”的特性,透過調整光伏板的高度,選取最有利的元件佈置方案,搭建科技支撐示範試驗平臺,篩選出適宜高海拔草場生長的優質牧草品種,形成了“牧光互補”的示範區,牧業與光伏的發展,相輔相成,兩者也是絕配。
而且相對於西北,這裡似乎更進了一步。蓄水灌溉系統也是配套發展的,對於原來不同程度的各類草場,量身定製了包括“發電、集水、儲水、灌溉、種植”於一體的光伏生態系統,光伏發電,變成了生態治理的最優手段。
光伏海的建設,一下子拓展了青藏地區産業發展的空間,所以國家最新的計劃,是逐步增加1000萬的人口,開始對青藏地區,進行光伏發電下的綜合生態産業發展。
雖然環境相對於東部“惡劣”,但這裡的平均收入,恐怕是內地的好幾倍。在每5個光伏電站區域,會設定一個鄉寨。每個家庭,會有一人在光伏電站上班,獲得薪水。而其餘人員,在鄉寨組織下,重點發展牧業和種植業,例如青藏地區特色的犛牛養殖、草地型藏羊養殖、同樣可以養豬雞鴨等其它牲畜。種植業除了各種青稞以外,還可以種植土豆和玉米,以及一些經濟作物,例如紫枸杞。
由於單戶擁有的土地廣闊,且農作物具有特殊性售價較高,因此農民的收益是非常可觀的。
所以光伏海專案,可不僅僅是中國的超級電力工程,它還幫助青藏高原,形成了未來數十年經濟發展的主線。光伏板之下,是青藏的新農牧業。
這種新發現,讓趙雲騰非常高興,這很有李思華“一石數鳥”的風範,看樣子頂層設計的人員,學到了李思華戰略規劃的特點。
其實青藏高原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但海拔和交通限制,使得其資源大部分變成了無用武之地,例如西藏省,不去說儲量巨大的石油儲量——都沒有經過詳細勘探,不過根據初步資料可能儲量高達270億噸之巨。其它已經探明的礦産資源,規模也非常龐大。有1.8萬噸金礦、1000萬噸銅礦,鉻、鉬、鋰等的儲量,都是全國數得著的。至於青海,柴達木盆地就是鹽類和鹽湖鋰資源之海,佔到全國資源總價值的10左右。
資源雖然豐富,但開發的難度太大,所以只能是作為全國的資源儲備省份。如果不是這個光伏海工程,青藏高原的開發,恐怕還要推遲20年,甚至是30年,因為從海外運回資源,都比在青藏開發要更經濟嘛。
不過有了光伏海工程,一些礦産就可以投入開發了,這也是對光伏發電的一種配套——盡量在當地消耗一些電力,減輕向外輸電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