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環遊中國100天

史密斯翻看著自己的日記,他很有感慨,他的“環遊中國100天計劃”終於完成了,即將離開中國返回英國。

史密斯的家庭頗為富裕,這使得他才有能力,實施這樣的大旅遊計劃。中國現在是全球喜歡旅遊人士的第一夢想,但能夠實現這個夢想的並不多。西方這些年經濟一直不景氣,中國又是高收入國家,旅遊所需的費用不菲,自然能夠實現這個夢想的很少,更不要說是史密斯這樣能夠在中國旅遊3個多月的人了,大多數人來中國,不過是最多十多天的走馬看花,當然沒有他那麼深入。

不過在短暫返回英國之後,史密斯決定還要來中國留學,他喜歡上了這個英國媒體每天都不停攻擊的“最恐怖的紅色gc國家”,難怪他們總是一派胡言,因為不能讓多數西方人,都真實瞭解到中國的真相嘛,那樣的話,誰還有信心呢?

史密斯一邊整理日記,一邊對照著,把照片按照去過的城市和地域,分別梳理好,回到英國他想整理成一本“環遊中國100天”的遊記,如果能夠出版就最好了,可以分享給西方的青年們,讓他們看到真實的中國。

翻閱著一張張的照片,那些旅遊中的記憶,仍然是那麼的鮮活。

這是平津市,是中國古代好幾個朝代的首都,一個龐大無比的城市,由於中國強制性的綠植比,使得他與西方的大城市,區別很大。而且這是北平與天津兩個舊時代的大城市合併的,這使得這個城市更加顯得規模的龐大,某種意義上,這個大城市,大概就像是歐洲的一個中等國家,畢竟它有2000多萬的居民,比多數歐洲國家的總人口還要多。

正因為這是個無比龐大的城市,所以引起史密斯最關注的,就是這個大城市複雜的交通系統,實在是讓他嘆為觀止,尤其是公交系統。

按照他的觀察,大約23以上的輕軌,已經由原來的軌道系統,重建成了中低速的磁懸浮系統,史密斯此前聽說過德國也在搞磁懸浮鐵路,但當然沒有像中國這樣已經完全投入了大規模實用。這種公交系統的優勢是明顯的,第一個就是噪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列車不與軌道接觸摩擦嘛,就沒有與之的摩擦噪聲,而80110k左右的時速,空氣噪音也很小。他發現在車廂裡小聲說話也能聽見,無需放大嗓門。

據說高鐵的空氣噪音是不小的,因為是400k左右的時速,那樣的高速下列車與空氣之間高速摩擦,自然噪音不小,但城市裡自然也無需使用這樣的高鐵。

而且磁懸浮列車的車輪,由於不與軌道等接觸,因此速度提高後振動也很小,車廂裡就顯得很穩。噪聲小又穩,自然乘坐的體驗感很好。

真正讓他大吃一驚的,還不是這種在歐美,連影子都還沒有的中低速磁懸浮“輕軌”公交,而是在地下深處的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系統,這在中國也還處於初期試驗式推廣階段,在平津市也只建成了從到原天津港區的一條試驗線路。

但是時速高達720k小時的潛力!簡直是魔幻一般的交通體系!

這個系統,是用大型盾構機在地下6070米的深處挖掘隧道,然後用一種“全尺寸高精度預制混凝土構件”搭建地下低真空管道,據說構件的精度,要求三維方向,誤差不超過1毫米,這在歐美,聽也沒聽說過。

列車自然是行駛在這個地下管道中,由於管道內是低真空的,雖然管道內不可能完全抽真空,但空氣也很少,所以空氣阻力就很小,能夠使得列車以極高速度執行,現在是720k小時,如果未來科技進步,動力系統效率更高,空氣更稀少,導致空氣阻力更少,那麼速度就能再次加速。

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他們正在推進完全真空環境的這種磁懸浮交通體系。未來如果真的能夠實現完全真空環境,那麼列車時速達到2000k小時,都不再是不可思議的神話。那樣的速度,甚至超越了大多數的飛機。

由於在地下深處,自然也沒有什麼噪聲可言——都被地下土壤吸收了嘛。低真空環境下幾乎沒有外來幹擾,當然振動就非常小。唯一的就是加速和減速時,需要注意。

地面和地下的這兩項磁懸浮公交體系,就讓史密斯覺得——中國人完全生活在未來世界,而西方已經是大大落後了,如果中國人到了西方的大城市例如紐約,恐怕在交通上就讓他們會認為,美國是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還生活在上個世紀。但這確實就是現實。

除了公交系統,史密斯對平津市的私人交通,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全電化,這是中國人自己的稱呼。他們的私人轎車,已經完全淘汰了汽油機,史密斯親眼看到了原來的加油站,正在改裝為快速充電站和汽車電池替換站。這些電力的鋰電池新能源車,在缺電之後,或者在“充電站”大約充上10分鐘左右的電力,或者直接租賃充滿電的電池,替換自己汽車上的電池。

這樣的純電車,行駛裡程已經達到了單程400k左右,與汽油機車相比,逆勢並

不大,據說再有兩三年,很可能達到1000k裡程的水平,那就要比汽油機車厲害多了,關鍵是能源價格太低了,現在他們開每公裡只有2分錢左右的電費,要是換成汽油,大約是100倍,雖然中國的油價太貴了,但換到英國,也是10倍以上的價格。

城市裡很多家庭,還有所謂的從腳踏車發展而來的“電瓶車”,這種車使用小型的鋰電池,每次充電也能行駛50k左右,是很好的代步工具。

在史密斯看來,平津市的整個交通體系的全電化,比起西方來,先進得太多了,他是贊同環保理念的,相比汽油機甚至是柴油機,使用鋰電池無疑要環保得多。

放下平津市的一些照片,史密斯又拿起了另外的一疊照片,這是在庫倫,是被中國人習慣叫做外蒙或者北蒙這個地域的一個重要城市,以前還曾經被叫做烏蘭巴託。

庫倫是新興的重化工業城市,因為北蒙這裡,以前整體缺水,所以很長時間,這裡的發展都是被壓制的,如果不是過去二十多年的中蘇貿易興起,這裡恐怕只是一個很普通的邊城。

直到國際形勢變化,中國確定了“中北大市場”的戰略,而從貝加爾湖等地引水入北蒙的超級工程確認,庫倫因此變成了中北大市場的重要樞紐城市,重新被定義為人口規模可以達到600萬的“較大型城市”後,這裡開始高速地增長。

北蒙地域總體還是地廣人稀,但由於自然資源豐富,例如單單新中國建國前的外蒙古地域,就有銅礦儲量20多億噸,煤礦儲量3000億噸,石油儲量80億桶,鐵礦儲量也有20億噸。在水資源不缺的新形勢下,利用外蒙資源,發展一個以重化工為基礎,供應整個中北大市場的重要城市,當然是非常自然的選擇。

由於此地的産業,有著大規模的鋼鐵和特種鋼材、銅鉬冶煉以及銅材加工,還有以螢石為原料的氫氟酸化工、以磷礦為原料的磷肥工業,以及小規模的石油開採和精細石化産業等多個工廠,史密斯在拜訪這座城市之前,總以為這會是一個他印象中的那種重工業城市——汙染很厲害,天空總是灰濛濛的,空氣中煙塵嗆人,高聳的煙囪,巨大的工業廠房,穿著藍灰深色工作服的工人等等。等

但當他到了這座城市後,令他印象最深的,反而是這座城市良好的生態環境,或許是與他預料完全不同的緣故。

天空是那種高原上最典型的藍得耀眼的藍天白雲,整個城市被淹沒在無盡的森林之海中,這裡的綠植比不是中國普通的1:5,而是1:10,放大了一倍,原因就是因為這裡是一個重化工業城市。

巴彥吉如合、博格達汗、青格勒臺等山,四面環繞著庫倫,南北群山連綿,東西是廣闊的草原,因此庫倫是一個向東西兩邊延伸的長條形城市。清澈的圖拉河,從城市南部的博格多山腳下,自東向西緩緩流過,陽光下總是波光粼粼。整個城市給人的感覺是:寬廣整齊、風景秀麗。哪有一點像是歐洲傳統印象中的重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