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主席退休與山河改造(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94章 主席退休與山河改造
西元1958年12月,65周歲的主席宣佈退休,辭去了軍委主席,由52周歲的李思華接任。此後,他將只擔任中顧委主任,作為中央工作的總顧問。
訊息傳出,在世界上引起了空前的反響和激烈的討論。
全球輿論比較一致的認知,是主席的退休,確定了中國未來政治換屆的體制,高階幹部65歲退休、普通幹部62歲退休,將成為定製。這是中g為了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體制,而做出的重要努力。中國肯定看到了蘇聯的教訓——斯大林到74歲不退休,結果到底是不是正常死的?都沒有確認。而赫魯曉夫上臺後,基於其對斯大林的批判,怎麼看都有“政變”的嫌疑。中國肯定不想變成這樣嘛。
各國左派的媒體,都高度評價了主席的大度豁達,認為體現了社會主義領袖對於權力的剋制,對於革命的責任重於個人的原則性。主席以自己的退休,為中國建立正常穩定的高層秩序,奠定了基礎,用“偉大”來形容,毫不為過。世界上最偉大的革命領袖,對於權力說放手就放手,這也為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國家,樹立了榜樣。
美國和西方的右派媒體,當然就是酸溜溜的表現。他們的論點,就是主席這樣的只是孤例,只有民主國家的選舉制度,才能保證國家的領袖不會變成獨裁者,不會大權獨攬,像是斯大林一樣直到死亡。中國不是民主國家,主席現在能這樣做,未來的中國領導人能嗎?依靠個人操守,是無法讓體制長期延續的。李思華會在1971年退休嗎?恐怕也還要觀察。
不過所有的媒體,倒是沒有討論主席會不會繼續在幕後,操控中國政局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李思華留給世人的印象太鮮明瞭,全球政界和民眾都知道,李思華是一個強勢到“令人發指”的領袖,他們可不認為,有人能操控得了李思華這樣的人。
這個時候,全球最尷尬的,就是蘇聯領袖赫魯曉夫了,他可是1894年出生,就比主席小半歲,明年就65周歲了,他退不退休?全球沒有人相信他會退休,不過這就成了一個很好的笑話素材,一時間,無數關於赫魯曉夫是否退休的段子被創作出來,開始在全球和蘇聯內部流傳。
例如其中一個是:“赫魯曉夫為什麼不願意退休?回答:斯大林說過:gc主義已經出現在了蘇聯的地平線上了,赫魯曉夫在等待著那條能看到卻永遠走不到的線……”諷刺的,其實就是赫魯曉夫永遠不會退休。
一石激起千層浪,主席退休了,但歷史的大潮仍然在滾湧向前。
火車專列中,主席放下手中的檔案,對坐在對面的李思華苦笑一聲:“年紀大了,看你這樣的全部簡體字文章,有幾個字,一時想不起來到底是哪個字,要琢磨一會,才能會意過來。”
李思華笑呵呵地回答:“彼此彼此嘛,我剛穿越過來的時候,看文章都是懵的,滿篇的繁體字。尤其是要寫文章的時候,更是痛苦。當時我自己搞了一個繁簡字對照表,天天帶在身邊,寫文章的時候,要不斷地查閱某個字的繁體是怎麼寫的,過了好幾年才比較習慣了,腦子裡也都記得了。那個時候可比您現在頭痛多了。”
主席哈哈大笑:“所以風水輪流轉啊,解放以後就輪到我們痛苦了。”
李思華道:“那還是不一樣,從繁體學簡體多簡單啊,反過去可難了。”
說笑一陣,專列已經快到宜昌了。這一次是李思華參加三峽水利工程的開工儀式,她知道主席非常關心此事,邀請他同行共同參觀考察。
1956年,主席在武漢暢遊長江後,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這加快了三峽工程的準備速度。
1939年建國後,對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研究就開始了,李思華是一直堅定主張必須要建設三峽工程的,原時空的事實,對她而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生態環境這個領域,她一向都是堅定的“改造自然派”,而不是原時空那種所謂的“保持自然派”。
修築三峽的理由,對她而言是很簡單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這兩個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東部大區的膏腴之地、文明重鎮,有很多重要的城市和近千萬的人民,由於長江邊地域的海拔,往往低於大洪水來時的水位,因此長江洪水對這兩個地域就構成了腹心之患。每隔若幹年,總會有大洪水,造成這兩個平原的重大人命和財産損失。
所以防洪才是最根本的,至於三峽工程帶來的其它好處,例如萬噸輪可以通航到重慶,使其年貨運吞吐量從千萬噸上升到兩億噸;例如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水利發電站,例如清潔水電替代火電的環境保護效應,再如對上下游水資源的調配功能等,都沒有防洪這一條重要。
之所以沒有在建國初期就正式開始建設,主要是因為高昂的建設成本,以及當時新中國的水利科技,還沒有達到保險的程度。
她知道,原時空的三峽工程是2008年財務決算的,花費了2000億人民幣,正是由於如此高的成本,她才印象深刻,到現在還能記得起來,即使在開工的1993年,當時的靜
態預算就達到了900億元。
因此在新時空的六十年代,她預計三峽工程的建設費用,也要達到200億元左右,預計會相當於屆時全國gdp的不到2,現在從1959年開始動工建設,計劃到1970年竣工,12年的建設週期,每年至少投入全國gdp的0.15,這個數字很高了,現在的“西水北調”工程,也不過佔到0.05。當然,如果西水北調工程大規模開工,費用還是會遠超三峽的。
不過在新時空,現在已經為三峽工程,省了一大筆錢,在建國初期大移民時代,就已經把所有庫區可能淹沒地帶的民眾,全部移民,並不再移入和建設,這些地域早就清理幹淨了。原時空單單是移民,就花了700多億。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條件具備了,做得越早,成本越省。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每一塊錢都恨不得能掰成兩塊用,自然還顧不上三峽工程。現在建國二十年了,在水利科技方面,新中國可謂也是發展到了全球先進的程度,三峽工程各方面的條件都成熟了,開工也就水到渠成。
主席1956年到湖北視察,其中一個原因正是1956年葛洲壩工程竣工。而葛洲壩的建設,本來就是為了彌補三峽建高壩損失的水頭勢能,需要在下游建一個低壩,同時也是為後來的三峽建設儲備經驗。三峽大壩靠重力發電,位於中國地理階梯交界處,水能豐富;而葛洲壩主要是靠流量發電,屬於低壩。兩者相結合,就能充分地利用水能。
車到三鬥坪,隨行的湖北省委省政府、地方政府領導人一起下車,三峽工程專案的施工領導團隊和很多群眾,都在等待著主席和李思華,附近至少10公裡左右,都是聞訊趕來的群眾。
三峽的總工,親自向主席和李思華介紹了工程的概況: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土重力式大壩、洩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大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
大壩壩體,可抵禦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洩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總共計劃安裝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6臺,另外還有2臺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是毫無疑問的全球第一大水電站。
這些資料與原時空的差不多,因為要求的任務一致,而在同一個地點修築水壩,都採用中壩方案,自然最後的設計引數也就相似。
在聽到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的時候,李思華突然插話:“常規武器不可能摧毀這種混凝土重力壩,但在極端情況下,如果敵人用洲際核武器打穿了大壩,可能導致巨大而突然的洪流,沖擊中下游的平原,對於這種大規模的突然洩洪,目前是什麼樣的預案?”
總工其實是一名只有三十幾歲的科學家,對於接待這樣的大領導還是很有點緊張的。他臉色發紅,聲音略有點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