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光芒四射的蘇聯?

洛特尼克夫對金武怠自豪地說道:“莫斯科不錯吧?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與中國相比,至少也是各有千秋吧?”

其實洛特尼克夫這樣的表述在蘇聯人中已經是比較少見的,這是因為洛特尼克夫對中國的認知很深,他幾乎保持著每年都去一次中國旅遊的頻率,作為莫斯科某區的黨委書記,他自然是蘇聯的高收入階層,負擔得起這樣的費用。因為對中國非常熟悉,他當然不會像普通蘇聯人那樣,還以為中國是幾十年前那個遠遠落後於蘇聯的國家,即使中國早已成為全球第一經濟大國,蘇聯的知識分子們,已經改變了觀念,但普通人總是遲鈍的。

就算是那些對中國有了一些瞭解的蘇聯知識分子,多數也不認為中國的生活水平,已經超過了蘇聯。而且這是數字可以對比的——他們認為蘇聯的福利,遠比中國要強,什麼“人民分紅”,哪有蘇聯這樣直接的福利來得痛快。

確實這個年代,只需要5個盧布名義彙率1美元兌0.9盧布),就可以支付一個家庭2居室的1個月房租物業包水、電、氣、熱水、供暖、電梯費和市內電話費),剩下的都由國家包圓了。以至於當時蘇聯很多城市的水電氣供熱是固定費用的,可以敞開了使用。

一個蘇聯的普通勞動者,每年都可以休年假,能療養21天,甚至包括往返火車票機票,風景區的療養院,吃飯和遊玩,只需要付十分之一的費用就行,大約只要60盧布,剩下的國家全都包圓了。而此時60盧布,只相當於一個蘇軍排長半個月的工資,或者一個工程師一週的薪水。

只要是蘇聯重化工業生産的東西,都便宜到“令人發指”,只要1盧布,可以坐33次電車、買20升汽油、10公斤土豆。一個低階工程師大約月薪150盧布,可以請56個人每天在食堂午餐吃一個月。

金武怠微笑著對洛特尼克夫說道:“確實,蘇聯現在福利的水平,要遠高於我國,很多蘇聯福利的專案,在我國是根本沒有的,尤其是對幹部而言。我在中國也算是中級幹部了,可享受不到你在蘇聯可以有的福利。”

洛特尼克夫收斂了笑容,作為一個有心人,這正是他感到不安的地方。

此時的蘇聯,擁有3年工齡的工程師平均工資150盧布,國企廠領導工資400盧布,州委員會政黨第一書記工資450盧布,蘇聯部長工資 800盧布。這是幹部的薪資水平。對比一下,集體農莊人員退休金22盧布,學院獎助學金40盧布。

看起來,幹部們相對普通人的薪資,差距至少不像西方那樣的“天塹”,部長的工資也僅是普通人的20多倍,但問題是,幹部的隱性福利可是太大了,這都是不計入薪資的。實際上,尤其是中級幹部以上,與普通人的收入差距,那就是真的天塹。

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洛特尼克夫不覺得這是好事,他在中國學到的理論中,他最認可的一方面,就是“幹部必須非官僚化”,幹部是底層人民的代表,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官僚階層,否則腐化墮落就是必然的。他已經看到了非常多的現實中的腐化墮落現象,他本人也無力改變,只能是自持清白而已。

金武怠輕輕地嘆息了一聲:“恕我直言,蘇聯現在的輕工業和一些食品業也太差了,即使從我國大量進口,輕工業有關的産品價格還是太高了,這影響了蘇聯人民的生活。”

洛特尼克夫知道金武怠的意思,在他陪同參觀的時候,一些此類産品的價格也讓金武怠吃驚不已。

例如雞蛋,不可能從遙遠的中國進口,而蘇聯的生産顯然是不夠的,牛奶也是一樣。所以1盧布只能買10個雞蛋、3升牛奶,對比可以買到的20升汽油和10公斤土豆,金武怠當時那個目瞪口呆的神情,讓洛特尼克夫都感覺有點尷尬。

還有什麼3盧布只能買一卷裱糊紙,5盧布只能買1個魔方一套房的全部租金費用只夠買一個魔方!), 10盧布只能買1米的中國縐綢,25盧布只能買1雙國産鞋一個工程師全月150盧布只夠買6雙鞋!)。這些價格都讓金武怠吃驚不已。

金武怠感到奇怪,蘇聯從中國進口的那麼多便宜又高質量的産品到哪裡去了呢?洛特尼克夫嘆息著告訴他,目前總體還是不夠的,首先是滿足幹部群體,然後是軍隊群體,一層層分下來,到普通百姓那裡,幾乎還是間隔性地提供中國商品。

例如鞋子,商場有中國鞋的時候,老百姓都會瘋搶,一天就沒了。中國鞋的款式比蘇聯鞋好得多,質量也不錯,但價格僅僅是國産鞋的13左右,老百姓當然會瘋搶了。

不過按照洛特尼克夫的說法,蘇聯高層已經決定加大對中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畢竟兩條管道還有很多餘量,以前蘇聯注重對歐洲的油氣出口,覺得歐洲主要國家的貨幣以及美元,才是硬通貨。現在發現反了過來,收了歐美的貨幣,就要買他們的産品,可是歐美的産品相比中國,貴了一倍還不止,而且質量款式,都並不比中國強,隨著中國經濟優勢的日益明顯,蘇聯覺得繼續這樣做有點傻,所以會把一部分對歐洲出口的油氣産能,調撥到

中國,已經和中國談好了。

所以未來隨著對中國進口量的增大,或許民間輕工日用品由於自身落後導致的高價或匱乏,就可以解決掉。

作為情報人員,金武怠知道,國內油氣進口,還是更看重兩伊和非洲,這幾年大量的油輪,開始穿梭於這些國家與中國之間的海洋上,蘇聯雖然是全球最大油氣生産國,但由於未來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因此對蘇聯的進口,並不算最多,當然蘇聯如果願意加大出口,只要中國有需求,完全可以接受。

此時中國正在擴充石油儲備,準備從原來的150天擴充到300天,保持一個非常大的儲備量,對比一下,美國此時的儲備量大約就是150天左右。

而且中國毫無疑問已經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石油的主要進口國,雖然中國透過油價嚴格限制了私人轎車的使用,主要是用發達的公交來解決問題,此時私人加油的價格,按彙率計算,超過美國水平的6倍。

但即使如此,在中國限制自身産量的情況下,每年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已經達到了5億噸。對比中國自己的産量,只有2億多噸,現在中國的石油自産,主要就是為了保證自身石油開採業的生存而已。基本上中美都是一樣的策略,自己的油盡量少開採,主要透過進口。

當然,美國進口靠的是綠紙,但中國進口靠的是實物産品作為背託的“貨幣互換”,所以在美元霸權衰退的1975年,石油出口國,明顯要對中國的進口更熱情一些,蘇聯不過是他們其中的一個而已。

中國現在採用石油大量進口的策略,一方面是為了自身産品的市場,其實是“石油換産品”,否則産油國拿什麼錢來買中國的産品呢?另一方面,新時空中國的石油儲量,大約是可採資源量約600億噸,探明儲量約110億噸。

這兩個數個據中,其實探明儲量才有實際意義,如果完全靠自己産油,只夠15年的消耗。開採資源量600億噸看起來很大,但以現有技術而言,難以開採或者成本太高。

當然從未來的角度看,中國並不缺油,遠景儲量至少有1500億噸。一個南海,評估就有250億噸;一個塔克拉瑪幹,深度3000米以下,也有180億噸。現在只不過是受制於科技水平以及開採成本而已。

金武怠想了想,對洛特尼克夫問道:“你有沒有想過,蘇聯輕工業和食品工業落後,以及糧食生産上存在一些短板。現在油價比較高,蘇聯出口石油的收入,可以基本覆蓋這些問題,但如果未來石油價格大大降低呢?不要說這不可能,你我都知道油價的未來,不一定是如此確定的。”

洛特尼克夫沉默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老實說,現在的蘇聯,恐怕很少有人會提及這個問題,美好的日子,彷彿可以永遠地持續下去。

他的臉色變得有些苦澀,說道:“從我的角度看,或許只能是希望蘇聯與中國的貿易變得足夠大吧,除了石油,中國也需要蘇聯很多的戰略金屬和其它礦産。用東方來抵消西方的需求下降,用更多的出口,來抵消可能的石油價格下降。”

說道這裡,他心裡有點不是滋味,蘇聯相對中國,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初級産品供應國,這和非洲的地位是一樣的。蘇聯高科技的産品,都是軍事武器相關的,根本不可能出口中國,而中國其實也不需要,他們現在已經夠先進的了。

按照金武怠的說法,1975年中國的gdp預計達到8萬億人民幣,按照當下人民幣兌換美元1.9:1的彙率,相當於4.21萬億美元,人口12.8億,人均gdp達到了約35萬億美元,已經不到中國的13,而美國人口2.2億,人均gdp大約是6130美元左右,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美國人均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