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核裁軍與思華牌天外飛石(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61章 核裁軍與思華牌天外飛石
西元1976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李思華也出席了今天的會議,在會上,總書記李洛做了關於《中美蘇第一階段限制進攻型核武器條約》的專題報告。
這一場關於核武器的談判,從1965年就開始,整整談判了超過十年,終於達成了三方妥協,現在要簽約了。
按照三方協議,中美擁有的核彈頭不得超過7000個,蘇聯不得超過8000個,各國陸空洲際導彈限制在1000枚之內,戰略導彈核潛艇限制在60艘之內,潛射導彈限制在1000枚之內,中程核導彈限制在1000枚之內。另外,規定退役的核彈頭,各國儲備的數量,不得超過8000個。實際上,就是把三國每一國的核彈頭總量,控制在了1.5萬個蘇聯1.6萬個)。
只有李思華知道,這個結果相對於原時空,其實核武器削減的幅度並沒有那麼大,至少總的核彈頭在原時空規定是美蘇各6000個,現在則多了一兩千個。新時空談判的結果,也只能算是差強人意。
李洛自己的評價是,美蘇兩國中,美國已經對繼續擴充核武器感到累了,而蘇聯則是慣性,已經建構了那麼大的核武器生産能力,一大堆人靠著生産核武器吃飯,所以停不下來,需要蘇聯高層下大決心,拆散一部分的核生産體系。蘇聯高層不是不知道他們的核武器早就足夠了,但卻沒有決心去停下來。
所以最後達成協議的過程,是古怪而有點搞笑的。
美國人是巴不得趕緊簽署這個協議,他們現在的經濟一團糟,但蘇聯不停下來,他們也不敢停下來,其實他們現在的2萬多枚,已經過多了,保持1.5萬個核彈頭,還可以以新替舊,用大威力的新彈頭,替代舊式的,有什麼不夠的?即使蘇聯與中國合擊美國,這個數量的核彈頭,足夠美國把中蘇加在一起,都幹下地獄去。而現在估計美國搞到了2.2萬個,說到底,還是一種心理恐懼之下,病態的心理。
至於蘇聯,本來在這個問題上是動搖的,勃涅日涅夫本來就不是一個堅定的人,新時空蘇聯在核武器的質量上,比不得中國和美國,而且由於歷史原因,那種“俄羅斯被迫害狂想症”是比較重的,都已經要突破4萬個核彈頭了,還覺得不安全,這病態的程度,又要遠遠超過美國。
中國是積極推動“核裁軍”的,知道歷史的李思華認為,過多的核彈頭儲備,純屬浪費,大家都耗費巨額資本,其實誰也壓不過誰。
但是在談判中發現,根本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核裁軍,比較現實的,是實現不再繼續擴張數量。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不安全感太強了,現在中國超越他們的趨勢太明顯,他們對此就更加堅持,他們要考慮未來以核威懾,對抗中國可能在常規軍力上的超越。
1.5萬顆這個數量,是三國的科學家共同交流,反複測算得到的一個“冗餘”數字,1.5萬顆氫彈為主的核武器,雖然可能不足以毀滅地球,但毀滅敵手乃至整個人類的文明,則至少是雙倍的冗餘了,就算蘇聯核武器的質量略差,也根本不影響結果,多給蘇聯1000個的空間,也不過是心理安慰。這個結論,最終三國的軍方,都是絕對認可的,數字也因此確定了下來。
美國願意銷毀多餘的7千顆核彈頭,但蘇聯要銷毀2.3萬顆以上,這當然不捨得,中國此時大約有1.8萬顆核彈頭,只要銷毀3千顆就行,這讓蘇聯自然最不爽。
所以中方和政治局高層,往蘇聯跑了不下20次,協商核裁軍,最終總書記李洛,在今年1月份親自訪蘇,終於與勃涅日涅夫談妥,讓蘇聯同意簽約並遵守了。
李洛為此向蘇聯的承諾包括兩方面:
一、蘇聯核彈頭的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導航部分,按照條約是需要全部拆分出來,在中美監督下徹底銷毀的。但是裝有鈾元素的彈頭部分,要經過處理,一般是用鈾25,使其變成低濃度鈾,可以應用在核潛艇、核動力航母或者核電站的反應堆上,由於蘇聯不缺鈾,中國承諾全部收購,用於中國已經發展到超過50座的核電站,這部分鈾的去向,蘇聯可以監督。其實蘇聯也無所謂一定要監督,新時空中國也不缺鈾,不要說本土有著諸多大鈾礦,非洲的鈾也非常多。
說是收購,其實是提供中國的産品,包括最新的個人計算機等全球最“時尚”的ict産品,心照不宣地讓蘇聯幹部們,又多了新的奢侈品玩具。
二、蘇聯預計要在核工業系統,裁員20萬人左右其實有所誇大)。李洛建議,至少5萬人可以提前退休嘛,其餘15萬人,蘇聯核工業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嘛,幹脆轉業。
中國建議設立一個蘇聯的“電子資訊總公司”,吸納這部分高素質人員。一方面,他們可以壟斷中國ict消費電子産品,在蘇聯的銷售權;另一方面,中國承諾幫助蘇聯在這個公司名下,發展計算機工業,向蘇聯提供生産線,以及一些電子元器件的生産技術,使得蘇聯可以自行生産個人電腦,以及一些其它ict産品。
當然,開始的時候,一些電子元器件,還是要從
中國進口的,畢竟蘇聯的底子太差,例如晶片cpu等,更是差得遠了,蘇聯可以逐步進口替代,只要自身國産的品質開始達標,慢慢替換從中國進口的零件就是了。
真正打動蘇聯政治局的,還是這一條,中國的個人電腦和ict産品,已經是全球馳名了,美國都遠不及。蘇聯當然也做過研究,但是科技上落後太多,要靠蘇聯自己的努力,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李洛還在蘇聯訪問的時候,這個訊息就在蘇聯高層傳開了,引起了激烈的反響——這顯然是一塊新的利益大餅呀。原來最反對核裁軍的國防工業部以及核工業部,態度一下子就和緩了,而蘇聯電子工業部,急吼吼地跳出來,要求這個新的央企,應該屬於電子工業部主管!高層內部,很快捲入了利益爭奪的分餅大戰之中!這些利益關聯的部門,反過來開始推動蘇聯中央的決策。
在這樣的氛圍下,勃涅日涅夫和蘇共政治局,最終同意簽約,就一點都不意外了,實際上,蘇聯需要重新安排的核武器生産和維護人員,確實只有15萬左右。但最終從cfia反饋回來的結果,也讓李洛他們目瞪口呆!
這15萬人中,大約只有2萬人,得以進入這個新的“電子資訊總公司”,因為這2萬人多數都能找到關系,算是有背景的。新企業的職位,幾乎都被蘇聯高層的一些利益集團瓜分了,大量的高官子弟,迅速佔據了這個公司的主要管理職位。而被淘汰的13萬人,蘇g另外把他們安排去了一些其它的國企,當然不會是什麼太好的工作了。
影響所及,甚至蘇聯電子工業部的老大,也換了人,原來這個部委在高層中的地位,不算重要,蘇聯之前除了軍用電子,民用産品方面是非常可憐的,但現在這個位置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原來的老大自然就坐不穩了,比他後臺強得多的高官有的是。
而新公司的總經理,更是丘爾巴諾夫,是勃涅日涅夫的女婿!在蘇聯一向以貪腐著稱!甚至被稱為蘇聯第一大貪官!
隨著李洛的敘述,政治局常委們都是目瞪口呆,蘇聯的,完全已經已到了一點都沒有掩飾的地步,赫魯曉夫時代不是還好嗎?區區十來年,蘇聯就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
李洛感嘆:“這就是失去了信仰、缺乏了約束的結果。蘇聯已經不是過去的蘇聯了,現在的蘇聯高層,恐怕未必比得上沙俄的末代政府。”
大家夥都有點唏噓,那個列寧和斯大林締造的偉大蘇聯,看起來情況不妙了,表面的強大有什麼用?一旦缺乏了一個堅強的、有信仰的、有操守的領導核心,在一幫敗家子的領導下,衰敗也會是很快的。
李思華笑了笑,她當然一點都不意外,甚至在丟擲這個餌前,她就有所預判了。換了是斯大林,她才不會考慮向蘇聯轉移計算機生産線和相關一些科技呢,現在換了期的勃涅日涅夫政府,他們能把計算機工業搞明白才怪呢,這可不是普通的軍事工業,計算機最大的特點,不就是摩爾定律嗎?一個發展如此迅速的産業,蘇聯現在那種僵化的體制下,根本不要想會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