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約翰遜的擔心與坦國大建設(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333章 約翰遜的擔心與坦國大建設
美軍參聯會主席厄爾·g·維勒,走進了總統約翰遜的辦公室。
約翰遜從辦公桌上抬起頭來:“維勒將軍,你怎麼看中國人在坦尚尼亞的行動?英國人催促我們介入,他們無力單獨對抗中國。而法國人對中國介入非洲也非常重視,他們也在擔心中國的進一步侵略。”
作為一個直率的軍人,維勒的回答很清晰:“總統先生,美國在非洲的利益非常有限。雖然據說非洲的石油儲量很大,但顯然比不上中東。美國的海外利益中心,在於中東。為了這個小國與中國變得更緊張,我認為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我們陷在了伊拉克戰爭之中,美軍的力量不是無限的。”
“英法兩國,尤其是法國,其利益確實與非洲緊密相關,所以他們更重視非洲,但美國幾乎在那裡毫無利益,為什麼要為他們火中取栗呢?他們雖然是我們重要的盟國,但也不應該要求我們,為他們付出一切。如果我們介入,中國勢必以在伊拉克,向遊擊隊提供更大的支援來反擊我國,這是以美軍的損失來為英國和法國墊背,我個人以為是不妥當的。”
“當然,我們不能對盟國的請求毫無反應,或許,派一支航母艦隊到非洲海岸,形成一種對中國的威懾,可以作為我們對此的反應,對盟友的支援。但是中國已經有兩支航母艦隊在這個海域,我們的實質威懾是有限的。這並不是數量遊戲,我們確實可以派出一支34艘航母構成的大艦隊,形成對中國的巨大壓力,但那肯定會造成中國的激烈反應,我們又不想打世界大戰。”
約翰遜點頭同意。國內的民權和學生運動,還搞得一地雞毛,fbi甚至認為還沒有到來,未來還可能更糟。而要結束伊拉克戰爭,可以說是遙遙無期,現在完全沒有能徹底勝利的跡象,唯一的好處,可能是支撐了油價,現在的油價保持在6美元桶左右,這使得美國國內的原油生産體系,不至於完全轉移到中東。但油價本來就是個雙刃劍,國內石油生産是消耗美國自己的資源,而採購中東原油,不過是印刷綠紙罷了,利弊很難說得清。
約翰遜當然不知道,相比於李思華的前世,現在的油價,幾乎是原始空同期3.011美元)的2倍,油價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使得中東的原油生産國,要比原時空富裕得多,而西歐的生活水平,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各種産品的價格都要比原時空高一些。蘇聯則享受著較高的原油收入,外彙的積累也遠比原時空更好一些——當然,正因為有著豐厚的石油收入,所以蘇聯也有餘力出資建設向中國出口的石油管道,而不是僅僅依賴中國的貸款。
這些變化都很微妙,就連李思華自己,也說不好會對未來有什麼長期的影響。
無論如何,由於油價的影響,美國政府和美軍,對於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心思更是火熱,雖然損失重大,甚至到現在也很難運出多少原油來——為了阻止美國運油,甚至有遊擊隊員瘋狂到超低空駕駛小型炸彈飛機,撞擊油田!而油田也日益成為美軍保護和遊擊隊襲擊的重點目標。
約翰遜又問維勒:“據說中國人向這個東非國家直接派遣了軍隊,現在他們是如何佈置的?”
維勒回答:“總統先生,根據國防情報局(dia)的分析,中國至少派遣了一個師以上的陸軍,以及兩個航空師入駐坦尚尼亞,他們的一支航母艦隊,現在在坦尚尼亞最重要的港口桑給巴爾港,dia認為他們,甚至有可能在那裡建設一個軍港,作為航母艦隊的母港。中國人對這個東非國家,是非常認真的,我不認為英國人,還有能力扳回這一局。”
約翰遜安排維勒派遣一支航母艦隊,到東非海岸晃一圈,表示美國對英國等盟國的支援,但也僅此而已。
維勒走後,約翰遜陷入了沉思,對於中國人的行動,他有三分高興,也有七分不爽。高興的是,中國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美國利益薄弱的非洲,此前他一直擔心越來越強大的中國,會介入對美國佔優勢的中東的爭奪,他們可不是在印度洋沒有什麼海軍存在的蘇聯,中國已經有兩艘核動力航母服役了,而第三艘也會在今年1967)年內服役,且中國的全部航母都集中到了印度洋,他們在印度次大陸的南部,還有龐大的戰略和戰術空軍的存在,對美國控制印度洋,形成了很大的威脅。
現在這種越來越嚴重的擔心,總算可以暫時放到一邊了,中國人在印度洋的努力,似乎集中到了非洲這裡,讓英國和法國,去幫助美國牽制中國的力量吧,還有比這更好的安排嗎?這是上帝在保佑美國。
不爽當然也是真的,因為中國的威脅越來越大了,他們已經開始走上了與美國全球爭霸的道路,非洲只是他們的初始目標而已,約翰遜對此確信不疑,他知道美國高層中,現在不乏與他見解一致的人士,他們都認為中國的威脅,已經超過了蘇聯,因為中國的經濟總量,大約在今年就會接近美國的2倍,而且其增長率遠比美國高,這讓美國人非常煩惱。
約翰遜作為一個傳統的右派人士,更是難以相信,為什麼中國人的經濟成長率,一直超過了自由民主和有效率的資本主義美國?難道
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比起美國的體制更優越?他打了個寒噤,自己不能在這個方向想下去了,這是罪孽!
但是美國的戰略不能轉移,伊拉克戰爭是一方面,而蘇聯對歐洲的威脅是另一方面,如果美國戰略轉移重點對付中國,就只能放鬆蘇聯,歐洲各國會因此而驚慌不已,美歐的北約聯盟就會瓦解,這是美國不可承受之重。
他幽幽地長嘆了一口氣,美國的征途,前路漫漫呀。
看到了美國的“退縮”,英國和法國也只好退縮。法國人只是在為未來擔心,畢竟中國人在非洲還洲沒有侵入法國人的地盤。英國則是恨得牙根癢癢,他孃的中國人,從他們開始發展,就一直盯著英國人的利益,從緬甸開始,到印度次大陸,現在又盯上了非洲,就是看著英國人好欺負是吧?
但是無能狂怒之後,工黨出身的首相哈羅德.威爾遜,也只能承認現實,難道要派英軍去非洲與中國人打一仗嗎?沒有美國人的支援,恐怕英軍還沒有登陸,就被中國人的航母艦載機隊消滅了。
但也不能不做出反應,尤其是軍情五局那些最死硬的保守派,他們居然懷疑他威爾遜,是kgb的間諜,這種本世紀最大的笑話,其實凸顯了英國保守勢力現在反g的意識形態,已經發展到了神經質和變態的程度,居然懷疑他這個英國的首相!
他決定,英國要加強對非洲原來英屬殖民地的支援,包括對他們主要的親英政治力量,以及他們的政府軍,只要他們是反g的,哪怕表面上敵視英國都沒有關系。同時,要加強在非洲的英國情報機構,重點監視中國在非洲的行動趨勢——“明戰”不是對手,那就“暗戰”,英國在非洲殖民幾百年,根基還是深厚的,給中國人找麻煩,還是足夠的。
美英等西方國家都消停了,除了輿論攻擊,他們也不能做什麼其它事情,於是坦尚尼亞的大建設,開始加速程序。
首先是中國的30萬幹部,以及次大陸超過10萬的幹部,以及增加的15萬教育體系的人員,伴隨著大量的糧食運輸,來到了坦國。新的計劃直接將原來的20萬幹部,增加了10萬;教育體系增加更多,原來有差不多5萬人,現在是直接增加到了20萬人。整個中國系統在坦國的存在,不算軍隊,就高達50萬人!這是以移山倒海之勢,來快速改變坦尚尼亞!
這是因為李思華發現,年複一年的流動民兵體制,培養出來的人才規模,漸漸有溢位之勢,現在不是人才少了,而是開始有點多了。既然有多的,那幹脆對坦國多派出一些,他們也是在海外代表和維護中國的利益,這本來就是幹部新的使用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