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次大陸東部赤化與斯大林之死(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70章 次大陸東部赤化與斯大林之死
1952年5月,周恩來訪問巴基斯坦。
在首都卡拉奇,周恩來得到了熱情的接待,卡拉奇數十萬人在道旁熱烈歡迎他,因為都知道他代表著巴基斯坦真正的最大盟友中國,而巴基斯坦得以佔領大部分克什米爾和整個旁遮普,沒有中國的支援是不可能的。
巴基斯坦的中堅力量就是旁遮普人,雖然英國劃分的時候,之所以有印度的旁遮普邦,是因為用那裡容納信奉印度教的旁遮普人。可是旁遮普畢竟是同一個民族,因為信仰不同就要分成兩國,很多巴基斯坦人是非常痛恨這樣的結果的,而中國讓他們得以圓夢,因此在新時空,早早地巴基斯坦人就開始建立起對中國的好感。
不過這都是因為利益,也不用看得太重。
中國在1948年治癒了巴基斯坦建立者真納的肺病,使得他相比原時空多活了幾年,在1952年,他雖然身體衰弱,但仍然是巴基斯坦自治邦的總督此時巴基斯坦還未正式建國,要到1956年),雖然這個國家主要是由真納的摯友、總理利亞格特阿裡汗,在負責日常具體的管理。
阿裡漢也是非常感激中國的,在去年的10月份,有一個阿富汗人在他視察拉瓦爾品第的時候意圖刺殺他,被同行的中國大使的警衛及時擊斃,可謂是救了他一命——他自己的警衛毫無警覺,如果不是中國人,他就肯定會就此被殺。
正因為巴基斯坦在旁遮普和克什米爾得到了滿足,因此在真納提出東巴問題的時候,上層建築能夠比較理性地承認東巴的長期問題。現在巴基斯坦在東巴實行完全自治,將東巴孟加拉)設定為一個自治領,除了同屬於巴基斯坦的名義,實際上是讓當地人自行治理,包括治安,在國防上給了當地武裝一些編制。制這迅速地穩定了東巴當地的不滿情緒——雖然西巴對東巴沒有資源支援,但至少不礙事,讓當地自行管理。雖然這讓孟加拉成為了國中之國,但至少不用西巴耗費資源和兵力了。
現在西巴的國防,由阿裡汗負責,所以周恩來此次出訪的主要目標,除了真納,就是阿裡汗。
周恩來出訪的目標是兩個。第一個可以稱為“武器換行動”,向巴基斯坦免費贈予一批中國換防下來的舊式武器裝備,包括坦克和戰機,甚至還有俯沖轟炸機這樣的武器,換取巴基斯坦在印度邊境上積極地活動,拖住大批的印度軍隊,使之無力支援東面。
第二個則是經濟上的,中國已經完成了“大山南環線”的幹線公路體系,現在想進一步延伸,從紅旗拉普和克什米爾兩個方向,與巴基斯坦聯合修築幹線公路,通往巴基斯坦籌備中的新首都伊斯蘭堡和北方重鎮拉合爾,然後將公路一直向南,連線巴基斯坦一些比較重要的城鎮,最後抵達現在的首都卡拉奇,也就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港口。
至於瓜達爾港什麼的,是要等到這條重要的幹線公路完成後再說。
對於中國的意義,一方面是將巴基斯坦從經濟上基本納入中國經濟圈。另一方面則是戰略性的,卡拉奇是阿拉伯海的重要港口,已經接近阿曼灣,海洋的對面就是中東的阿曼,這對於未來影響中東,是一條戰略線路。
當然,對於巴基斯坦的意義也很大,不但是改善了他們國內的交通,而且與中國和山南三國都連線了起來,接入了中國的大市場,這在經濟上有著重大的意義。從此他們的貿易往來,就不會只是阿拉伯世界這一個方向,而是多了中國,甚至成為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中轉節點地域,當然有著長運的戰略意義。
第一個建議真納和阿裡汗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下來,如果說在建國前巴基斯坦的這些上層建築,還有與印度和平共處的幻想的話,經過這幾年,所有人都認知清楚了,印度就是巴基斯坦永恆的敵人,而印度因其體量,總是要強於巴基斯坦,巴國處於危險的弱勢方。
在奪下旁遮普和克什米爾後,他們更是十分清楚,兩國之間的敵對關系,此後絕無可能改變。中國提出的這個交換,對於巴基斯坦非常有利,而且並不需要自己真的去進攻印度,只要拖住他們,就能得到大批武器彈藥,極大地改善巴基斯坦軍隊的裝備,這樣的事還不幹,那不是傻子嗎?
他們很清楚,這樣的讓巴國“大佔便宜”,其實是中國有意地增強巴國對抗印度的軍事實力,這幾年他們看得非常明白,中國在盡力地削弱國大黨印度,他們不願意在中國邊上,出現一個與他們社會體制不一致的大國,這就是巴基斯坦的戰略機會,當然要把握住。
第二個建議真納和阿裡汗個人也是同意的,但他們還需要說服其它人,完成巴基斯坦內部的流程。真納和阿裡汗都是在英國受過長期的高等教育的,是穆斯林中真正睜眼看世界的一代人,他們對於與中國聯合修築戰略公路的意義非常清楚,這對於巴基斯坦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以及發展國家經濟都非常重要。
建國以後,他們自己主政,對於巴國的落後是非常著急的,兩人還不同於那種部族出身的貴族,不太在意社會的整體發展,他們是很在意的,也想把巴國發展成為一個強國,否則抵禦印度都不夠,如何
保障穆斯林的利益呢?
此前他們的國策,主要是交好西邊的阿拉伯世界,因為大家的信仰相同。至於中國,因為交通不便,所以主要是考慮軍事和政治,對經濟沒有什麼考慮。但現在的情況完全變了,再有中國築路的話,巴國的經濟就可以在兩個方向發力了。
至於顧慮中國透過公路入侵之類的想法,真納和阿裡汗都是一笑置之。中國要是真的想侵略巴基斯坦,在已經控制了大山南地域,並且修築好了高質量公路的前提下,沒有巴國內部的公路,又能對他們的軍事行動增加多大的阻礙?扯淡嘛。
所以兩人對於說服巴國的上層建築是充滿信心的。實際上,兩人都非常激動,這是巴基斯坦的大機遇,中東石油的戰略重要性,現在大家都知道,而中國此舉,無疑是將巴國作為其與中國阿拉伯之間貿易的跳板,這讓巴國的戰略地位極大地提升了。
對於美國和英國可能的壓力,兩人也不在乎,國家剛剛獨立未久,正是“民氣”最鼎沸的時候,明擺著對巴國有著大好處的事情,美英現在有什麼力量,逼迫巴基斯坦吃虧?這可不是原時空,巴國需要依賴美國提供軍備,從軍事和政治上對抗印度的時代。
印度南部新成立的安得拉邦,首府就是此前的海得拉巴,這是一個面積37萬平方公裡的大邦。
在境內中部東高止山的密林裡,遊擊隊中一場決定安得拉命運的會議,正在進行中。
維拉桑面容平靜,但內心卻洶湧澎湃,摯友甘納什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講。他們是為了建立印度次大陸第3個中國模式的“海得拉巴”而在此聚會。維拉桑和甘納什與邁達維他們一樣,都在中國經過長期訓練。但他的團隊中現在有著很多原來蘇聯支援的印共的人,在蘇聯與中國協議將次大陸交給中國負責推廣革命後,印共失去了支援,很多人轉而投向他們。
在北方兩大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勝利之後,對他們的刺激很大,眼看北方的兩個都可能要建國了——他們已經完整地解放了五個邦,完全具備了建國的條件。
維拉桑和甘納什等人商量下來,決定自己組建“海得拉巴”,他們自認為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但同時也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不甘願成為北方兩黨的附庸或者部下。
兩人都是海得拉巴人,印度南部本來就與北方的差別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民族與習俗的完全不同,這對他們的決定影響很大。而且他們覺得安得拉地域是印度資源最豐富的邦,面積廣大、土地肥沃、人口眾多,且有鐵有煤,有發展工業的基礎,何必去仰人鼻息呢?
在他們與中事顧問團派到海得拉巴的小組組長林牧盛)等人協商後,林組長立即發電報給顧問團,很快得到了同意。未來中國將開闢對海得拉巴根據地的“物流專線”,在他們的根據地建立幹部培訓學校,定向支援他們,也承諾會協調未來北方的兩個社會主義國家,對他們正義的事業全面支援,包括派遣軍隊參與戰鬥。
野心和信仰的共同作用,加上中國的支援,次大陸的第三個的成立,就顯得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