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從國産替代到自主研發

太難了,內心沮喪,陳振華一屁股坐在地上,壓氣機還是喘振,這已經是第63次試驗了,改進了那麼多回,還是不達標,這讓他有點灰心。

他的同伴們也都坐到了地上,滿臉的疲憊。德國高階工程師巴澤爾也一樣,大家都有點灰頭土臉。他冷靜了下來,招呼大家去休息。

他負責的小組是中航動力噴氣發動機研製的技術小組之一,正在攻克編號為渦噴5型發動機的壓氣機喘振的問題。

中航動力的噴氣發動機技術,從德國亨克爾he280時就開始引進和仿製研究1940年),然後重點引進和跟蹤了德國o004渦噴發動機1942年),包括其後德國對這款渦噴發動機的技術改進,最後則是根據中美協議獲得的美國f80的j33噴氣發動機1945年)。

在前期,主要是模仿和掌握製造和材料科技,培養航發人才團隊。在1945年以前,毫無疑問還是以活塞發動機的螺旋槳戰機為主。但是接近戰末,對噴氣式發動機的需求和壓力就開始上來了。

從一五計劃到二五計劃,就是從國産替代到自主研發的過程。

現在國內的航空系統,小批次地生産一種對美國f80的模仿機型,命名為殲4j4),而真正的五十年代目標機型“五一代”戰鬥機j5,轟炸機h5,戰鬥轟炸機jh5,運輸機y5,強擊機q5),則是在過去十年對德、美航空科技消化基礎上,對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第一次大考,因為這些飛機要求的就是自主研發。

陳振華小組參與的渦噴發動機,就是計劃適配目標戰鬥機j5的。的而且在他們研發渦噴發動機的同時,有其它的小組在不斷地參考他們的成果,開始預研渦輪風扇發動機,即下一代的高效動力系統渦扇發動機s6型。

j5的技術指標,基本上是瞄準了蘇聯研發中的米格15和美國f84,作為後掠翼飛機,發動機的推力要求達到27千牛,推重比0.57以上。

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步步歇。當完全依靠自己設計研製先進噴氣戰鬥機的時候,最大的體會是比起仿造來不知道複雜了多少倍。

陳振華的體會,是多虧了中央前些年在航發方面的準備。例如當時有一種飛機涉及28種合金材料,如果要自己生産,那就必須把這28種材料全部做出來,每一種材料至少開始的時候,試驗經費就需要高達30萬人民幣1種,如此高的經費讓大家都心驚膽顫,但是上級毫不猶豫地批準了,花了近700萬,硬生生地完全掌握了所有合金材料的製造工藝。

類似這樣的“缺乏回報”的基礎投資不計其數,也因此終於鍛煉出一隻還算強大的航空工業研發團隊,至少基礎打得很紮實,例如在航空材料方面,新中國投入的試驗經費,對多種合金、結構和其它材料的基礎實驗規模,都是超越世界級的。

陳振華並不知道,李思華很早就決心要彌補前世雖然具有“看一眼就懷孕”的強大國産替代能力,但基礎不紮實的航空問題。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原時空引進英國羅羅的斯貝發動機,英國人是提供了全部的技術資料,可是仿製20多年,就是造不出來。為什麼呢?後來的總結是基礎工業不行。斯貝有幾十種合金材料,按照八十年代的成本,大概試驗解碼一種,就要超過2000萬,幾十種需要至少幾個億。誰敢拍這個板,花那麼多錢,去單單解決材料問題呢?可是基礎的材料都沒有解決,隨便用自己的金屬材料做做,當然就失敗了。

原時空後來的一個航空發動機,有低壓壓氣機、高壓壓氣機、高壓渦輪和低壓渦輪,中間還有環形燃燒室。這些結構,工作的溫度、壓力環境都不一樣,因此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以渦輪葉片為例,工作環境上千攝氏度,一分鐘數萬轉,使用多種金屬混合製造,而且比例也各不相同。

在新時空,航發暫時還沒有那麼複雜,但也是當時最複雜的工業産品。如果沒有長期和大量的工業實驗和研發,如何掌握如此豐富的材料和結構?

所以原時空說白了還是沒錢鬧的,到了2010年以後,國家資本豐足了,航空的各種研製都是大手筆的投入,類似的問題自然就逐漸解決,這個時候還擔心材料試驗費用嗎?只不過這個基礎花了幾十年才解決。

在李思華看來,航發的問題,其實就是資本投入不夠,所以各方面基礎不行的緣故,合金材料例如鋁合金都是如此困難,更不用說需要耐高溫的葉盤等了。基礎製造不行的話,你光靠設計師有什麼用?

而基礎製造最基本的,無非是兩個,一是加工能力,二是好的材料。這都是要燒錢燒出來的。“看一眼就懷孕”那是有強大的設計和對原理的深度掌握,可是要進一步的“看一眼就製造”,沒有強大的製造能力,就是扯淡。

所以李思華,一直是在材料工業和機械加工方面,不吝於投資,尤其是那些似乎只是純粹消耗的工業、材料和結構實驗,沒有這一些資料積累,高精尖的航空和其它制

造能力,就建立不起來。

陳振華他們現在的研製,已經得益於現在有了巨大進步的新中國基礎製造能力。但還是很困難,設計團隊要形成強大的設計能力,是需要現在這樣磨練出的。

就在陳振華苦惱的時候,他不知道,全國現在超過五千家的工業技術研究室,無論是屬於國家、央企、軍隊、大學甚至是民企,在各自研發的科技上,都各有各的煩惱。到1946年已經積累到接近50萬人的新中國研發人員群體,各自研究的方向不同,但基本上都有這個特點——從過去7~10年的國産替代階段,開始逐步走向中央提倡的自主創新。

這是一五到二五計劃中科技發展的巨大轉變。李思華等人推動自主創新的原因,主要是三點:

一、從美國和德國當初引進的工業科技,經過差不多十年的消化,已經普及化,國內基本上已經完全掌握,而美國最新的科技,引進的路很難,只能依靠自己。

二、長期的工業建設,使得新中國的科技團隊和群體逐漸成長,逐步具備了自主研發的全向全面能力。

三、教育體系進入人才爆發期,從1946年開始,每年平均會有200到350萬大學生畢業,其中75以上都是理工科,到後期每年可以供給260萬理工本科生;同期大約每年能提供萬左右的博士。新中國的科技人才紅利期已經到來,當然要狂暴地發展自主研發能力。

實際上,李思華計劃在二五期間,將目前五千個左右的工業科技實驗室,發展到兩萬個以上。這樣的規模,才能覆蓋全産業鏈,覆蓋全科技面。

樓陳厚腳穿膠鞋,膠鞋連褲腿都是厚厚的泥,一步一步地走來,頗為費力,頭上還戴著草帽,中年人忠厚的臉上帶著微笑,不過他戴著眼鏡,學者的氣質還是蠻明顯的,不會讓人誤以為是位農民。

樓陳厚是新成立的“農達生物化學股份公司”的首席科學家。他在1939年畢業於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植物系,並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後,立即返回剛剛建國的新中國,擔任西南農業大學的教授。

他是在農達生化的總裁何提平的多次邀請下,才“下海”擔任這個公司的首席科學家的,因為這個公司的來頭不一樣。

何提平本人原來是在農業部任職。現在的中國農業部,是一個龐大的行政管理和科研管理機構,有著40多個局和處。何提平本來就是其中農藥處的處長。但是在李總理的一個農業企業計劃的推動下,農業部說服了何提平出來創設混合制企業“農達生化”。

中央投資基金和財政部的一個基金等機構,先創立了“中國農業投資大基金”,然後投資何提平的“農達生化”這樣的企業。大基金承諾了對農達生化的一筆大規模的“對賭基金”,先給種子基金啟動投資,然後每發展到一個對賭條件設定的門檻,追加一筆投資基金,直到完成全部對賭。大基金獲得的,不過是20股權及其分紅,而其餘的80股權和分紅,則是仿照李思華帶給這個新時空的“華為工作股”機制,屬於工作貢獻中的廣大科學家和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