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接收遠東和世界的漣漪(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25章 接收遠東和世界的漣漪
9月29日,莫洛托夫面無表情地在雙方協議上簽字,正式的文字還要送回莫斯科,等待斯大林同志簽字並完成蘇聯方面的相關手續。
但解放軍不會等待這麼長的時間,按照口頭協議,10月1日開始,解放軍就會進軍《互不侵犯協議》規定的中方邊境,監督蘇聯在“阿穆爾”和“布裡亞特”等地的軍隊和居民撤退。整個撤退將在3個月之內完成,即在1941年年內完成,軍隊是必須撤完的,若幹居民來不及撤完,可以延緩到1942年的3月前。
中國還是給了蘇聯一些面子,外蒙156萬平方公裡,圖瓦唐努烏梁海)17萬平方公裡,外東北阿穆爾)約100萬平方公裡,布裡亞特等地約52萬平方公裡,合計325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對蘇聯的投資補償10億美元。
不過這可不是給現金,去補充蘇聯的戰爭硬實力,而是用民生物資補償,主要是糧食和輕工産品,按照世照界的市場價格計算。完全投入戰爭的蘇聯,已經無力大量生産這些産品,和李思華,也是用這些物資對蘇聯進行一定的支撐,免得由於相比原時空失去了遠東的蘇聯,會被一根稻草壓倒。
中國承諾,在完成上述民生物資補償後,如果蘇聯需要,中國會考慮一定的貸款,繼續向蘇聯提供糧食和民生物資。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個大訂單,有利於消化國內的剩餘産品,提升民間産業的發展。
李思華撫摸著大地圖上外東北的部分,就像是撫摸一件最珍貴的寶藏,她的內心滿是激動,向政治局委員們描述著外東北的重要性。
這是一次中國政治局的全體會議,隨著收複外東北,東北大區的建設需要立即進行,在二戰結束前,必須在外東北和外蒙等區域建立起穩固的基礎,以免二戰後蘇聯的可能反撲。
李思華興致勃勃地描述著:
“同志們,東北三省此時已從九省改成三省)、內外蒙東、河北北部,大約是250萬平方公裡,加上收複的外東北150萬平方公裡,就是大約400萬平方公裡,這就構成了一個世界級大市場的最根本的基礎。”
“這個大區域有什麼呢?”她先背誦了一下作家契科夫當年的描述:
“要描寫象阿穆爾河兩岸那樣美麗的景色,我是毫無辦法的;我在這樣的景色面前只能表示屈服。請你們想象一下阿穆爾河岸邊的蘇拉姆山口吧,看,這就是阿穆爾河。山岩、峭壁、森林,成千上萬的白鷺、野鴨遮天蔽日,直叫人蕩氣回腸……”
政治局委員們都聽得興趣盎然,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國土!最近幾年,一定要找機會,去好好地看一看這祖國大好的河山!
“有了外東北,東北大區作為世界級的三大黑土地之一,才名副其實。興凱湖平原和烏蘇裡江谷地,大約有3~5萬平方公裡;精奇裡江結雅河)下游平原有8~9萬平方公裡;黑龍江下游平原有6~7萬平方公裡。整個外東北,就有20萬平方公裡最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內東北的17萬平方公裡典型黑土地,這就是37萬平方公裡的農業上最珍貴最肥沃的黑土地。這裡將變成我國的主要大糧倉之一。”
“由於蘇聯對於外東北沒有開發能力,這裡保持了原始生態,單單森林面積,就達到了70萬平方公裡,林木蓄積量幾乎和此前的半個中國相當。”
“收回外東北,我們的黑龍江流域就完整了。這有什麼意義呢?黑龍江年均徑流量和珠江差不多,是黃河的7倍;流域面積186萬平方公裡,甚至比長江還要稍大一些。”
“黑龍江水位穩定,江寬水深,水流平穩,便於航運,具備江海聯運的良好條件。其它烏蘇裡江、精奇裡江結雅河)、牛滿江、亨滾河也是良好的航道。它們和黑龍江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內河航運網。坦率地說,單單這個內河航運網,就是世界級的,是全國唯一堪與長江媲美的航運網。”
“透過黑龍江,就把東北大區的重要城市串聯成了一串珍珠,例如外東北的海蘭泡、伯力、共青城、廟街、海參崴等,內東北就更不用說了。”
“靠著黑龍江,我們就可以發展例如我國的長江和珠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萊茵河,蘇聯的伏爾加河這樣的流域大經濟體,讓每年數十億噸的貨物,透過黑龍江實現大流通。”
“收回外東北,我們還獲得了東北大區漫長的海岸線,從圖們江口往北,一直到鯨海的烏第河口,包括庫頁島在內,海岸線長達12000公裡。漫長的海岸線意味著有眾多優良的海灣,可以建設成重要的港口城市。海參崴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外東北是不折不扣的資源寶庫,農業上適合發展大豆和水稻生産。礦産資源種類多樣、儲備量大。例如黃金,按照蘇聯的資料就預估有幾千噸。鐵礦石有幾十億噸,而其它錫、銅、鋅、鉛、鉍、銀、鎘、錳、銦及其他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的儲量,也相當豐富。在庫頁島及其周圍大陸架,則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
“外東北的氣候並不像想象的那樣苦寒,實際上與內東北差不多。冬冷
夏熱,與英國、加拿大、蘇聯的很多已開發地區氣候類似。外東北,可不是真正苦寒的西伯利亞。”
“在軍事上,有了外東北的多個港口,未來就可以從多個方向,完全鉗制來自於日本方向的可能威脅。而對於未來的蘇聯,外東北的北方有外興安嶺,東南有錫霍特山脈,兩座山脈作為天然的屏障,拱衛著東北大區寬廣的腹地。再加上外有狹長的庫頁島,向南可以牽制日本列島,向北掩護著黑龍江口。這真的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攻防兼備、關河形勝之地啊!”
李思華對於新中國地緣戰略的短期最後一步,即全面佔領第一島鏈,並沒有多說,現在變數還大,多談沒有意義,道路要一步步地走出來。
其實不用李思華多論述,大家對東北大區的重要意義,都已經認知得非常清楚,都明白這是除了東部和西南,第三個需要大規模開發的區域,是未來中國強盛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已經接任財政部長的陳雲,卻感到壓力沉重,因為東北大區的發展,顯然迫在眉睫,然而資本哪裡來?目前的財力,在一五計劃中,已經使用得淋漓盡致,很難抽得出多少財力用於外東北等地,他表示了自己的憂慮。
李思華卻把手一揮,說道:“每年6億美元即15億人民幣的投入,連續十年投資外東北!”
大家都驚呆了,哪裡來的那麼多資本呢?大家都期待地看著李思華,李總理又從哪裡變出這個資本來了?難道又一次天降100億美元的橫財?陳雲的眼珠子更是瞪得大大的,作為財政部長,他是最清楚新中國的財政情況的,錢從何來?
李思華神秘地笑笑,說道:“我可沒有本事變出資本來,也沒有天降橫財,有一次就是天大的幸運了,可沒有第二次。”大家就更期待她的解謎。
她揭開了謎底:“錢主要來自黃金開採——這是中華民族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財富。在山東河南等地,發現了幾千噸黃金的儲量;在外東北,也有幾千噸;在東南亞也差不多;而在海外,我們還控制了幾個超級大金礦。4個部分加在一起,我們控制著超過1.5萬噸以上的黃金儲量。”
“經過近3年的發展,從今年即1941年開始,每年的開採量可以達到1000噸以上。在和平時代,我們可以慢慢地開採,逐步補充國家的資本。但很明顯,現在的情況,我們不能等,所以就是竭盡全力地開採,將黃金盡快變成生産性資本,提升國家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