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東南亞會戰結束與新局面

12月初,東線對暹羅的攻略開始了,暹羅首相頌堪,多次派使節懇請中國放過,甚至連暹羅願意接受中國對過去暹羅錯誤的一切懲罰、願意成為中國保護國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

但是沒用,對於新中國來說,這並不是一場所謂的“懲戒”戰爭,比如像是李思華前世對越戰爭那樣。這是一場性質完全不同的“解放戰爭”,是解放整個東南亞中華苗裔底層人民的戰爭,所以必然要堅決消滅東南亞的傳統上層建築,才能進行徹底的社會結構改造,同時實現新中國的地緣戰略。

頌堪其實是一個狂妄自大的家夥,在原時空的二戰期間,他曾經率領泰軍,配合日軍佔領寮國,進攻柬埔寨,還曾經進攻雲南。但是他也不是傻瓜,不是不知道泰軍與解放軍的天塹之別。

在得不到中國回應的情況下,頌堪也只有動員泰軍迎戰。

實際上只有開頭的時候,泰軍還有一些一戰力,李宗仁和孫立仁率領的,就在暹羅邊境的烏汶府一帶與泰軍發生了一次惡戰,用了兩天多,才在空軍轟炸的協助下,擊潰了泰軍。

不過此後的進軍就顯得非常順利,泰軍失去了鬥志,他們終究沒有現代軍事戰爭的歷練,戰爭意志是薄弱的。

接下來,北、中、南三個方向的攻擊都很順利,到後來,戰爭就基本變成了“接收”,每到一地,泰軍基本上都是投降,頌堪不久就宣佈辭職下野,不下野也不行了,現在暹羅的上層建築都怪罪他,認為他當初的,招來了國家的巨大災難,必須對此負責。

12月16日,解放軍進入曼谷,沒有人反抗,泰皇宣佈國家投降。

此時,藏南會戰也已經結束。解放軍開始重兵彙聚到克拉地峽,現在與英軍馬來亞集團,就是在克拉地峽這個狹窄的地域進行對峙。

對遠東英軍的最後一擊,將由第六野戰軍完成,當然,20萬蔣桂軍也在其中。

從12月初開始,解放軍就在南緬甸出兵佔領了暹羅在克拉地峽的部分,然後開始拼命地修築野戰機場,攻擊馬來亞的策略是一致的,還是要依靠空中的打擊來摧毀英軍的抵抗。

實際上,英軍從幾個月前,就開始在克拉地峽修築厚度上百公裡的防禦工事體系,這又是一次所謂“馬德裡防禦”的嘗試,他們的底氣在於,克拉地峽最窄處50多公裡,最寬處約190公裡,防禦工事體系可以全面橫跨陸地,實際上如果有時間,他們都可以直接挖出一條“克拉運河”來。

這裡可不是馬奇諾防線,德軍可以從陸地繞過去,這裡兩邊都是海,雖然遠東主力已經被殲滅,但畢竟中國海軍不強,而英軍在新加坡和馬來亞還有各種炮艇和小型艦艇,對海上的威脅仍然是巨大的,所以只有透過陸地死戰。

本來在英國上層,很多人已經建議暫時徹底放棄遠東,在藏南失敗後,英國對於新中國的軍力,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沒有人認為英國有勝機,就連邱胖子,也已經無力辯駁——英國海軍雖然強大,但在中國強大的空軍面前,只要接近近海,就只能成為活耙子,時代已經不一樣了。

最後,還是克拉地峽的地形,讓英國人決定再嘗試一下。不過要準備好失敗,他們已經僱傭了大量的貨船,甚至是掛美國旗的貨船,準備一旦前線這條“百裡基托拉防線”失敗的話,就大舉撤退,先撤到荷屬東印度再說,中國人總不能再跨海攻擊。

1941年1月5日,解放軍發動了對克拉地峽英軍的攻勢,空軍集中了超過1500架各型轟炸機,對英軍陣地進行了全面轟炸。

但轟炸機的轟炸,是難以擊毀英軍的堅固堡壘的,所以空中轟炸的掩護下,還需要陸軍對英軍堡壘逐次攻擊。

陸軍對堡壘的攻擊,在抗日戰爭的磨練下,對此非常重視。在此次克拉地峽攻擊戰之前,大量的新裝備被運到了前線,最重要的一種,就是新中國在巴雷卡基礎上,自己研製的鋁熱劑火箭筒和車載火焰噴射器。

19世紀末,法國科學家就研發出了可以瞬間釋放3000度高溫的鋁熱劑。二戰時開始應用於軍事,鋁熱劑彈藥透過爆炸瞬間産生的驚人高溫,可以在持續灼燒狀態下,徹底熔化打擊目標。即便是普通炸藥難以擊穿的一些鋼鐵物件,鋁熱劑混合裝藥也可以在長達1分鐘左右的劇烈燃燒中,徹底將其熔化。

所以鋁熱劑構成的燃燒彈藥,在李思華提示下,就被軍工部門,視為打擊碉堡和工事的重要手段,在鋁熱劑彈藥的基礎上研製了單兵和車載使用的攻堅裝備。

這次克拉地峽攻擊戰,就充分顯示了新式裝備和鋁熱劑彈藥的威力。

在空中轟炸摧毀英軍防線後,步兵跟隨坦克裝甲沖鋒,接近敵軍難以摧毀的堡壘工事,就是精銳的戰術小組,努力接近堡壘,然後幾發鋁熱劑火箭彈打入堡壘工事解決戰鬥,當然有的時候是車載噴火器來噴射鋁熱劑火焰。

所以英軍堅固的堡壘工事並沒有能阻礙解放軍的前進,實際上,除非是英軍在地下,挖掘修築從地下到地面的綜合一體化的永備大型工事,才有可能抵擋住這樣的攻

擊。

在這樣的攻擊下,解放軍每天突破的防線,至少是10公裡以上,兩天以後,英軍就已經搞清楚了,他們無法透過這條防線,擋住解放軍,隨即在新加坡和馬來亞的大撤退開始了。

比較悲催的,就是防線上的30萬英軍,整個馬來亞英軍集團中,本土英軍大約只有5萬多人,其餘有很多來自英聯邦計程車兵,例如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當然主要的兵員,仍然是印度人。其實英國本土士兵大部分在新加坡附近,說是30萬英軍,至少有25萬是印度人。

為了掩護英國殖民機構在馬來亞的撤退,英國上層狠下心來,對前線隱瞞了大撤退的資訊,只有高階英官知道,他們的使命,就是必須維持7天以上的防線,以完成撤退。

負責前線最後抵抗的,自然是英國的馬來亞總司令,英國陸軍中將阿瑟珀西瓦爾。

他的內心十分苦澀,在他看來,英國的失敗,是因為在遠東完全缺乏空軍力量,空軍只有158架飛機,如何與中國的數千架戰鬥機戰鬥?一開戰就被打光了。依靠克拉地峽據守,是十分被動的,尤其在敵軍空中優勢下,失敗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

就算是據守基托拉防線的部隊,也是十分垃圾的,除了澳大利亞第8師這樣的部隊,比較讓人放心以外,印度第三軍和馬來亞當地人組成的馬來亞軍的戰鬥力,在他看來簡直是慘不忍睹,雖然有堅固的工事,但怎麼可能打贏呢?

根據他的觀察,敵軍戰術嫻熟、意志頑強,軍事素質很高,完全是本土英軍同一級別的陸軍,或許更強,想依靠這些殖民地軍隊,與之對敵而創造奇跡,只是一種幻想。

珀西瓦爾心想,自己是沒有逃脫的可能性的,必須與軍隊戰鬥到最後,如果自己不在,這只雜七雜八湊起來的軍隊,就會立即崩潰,還談什麼堅持7天呢?只不過,現在自己都是用謊言,在激勵他們戰鬥,例如什麼援軍就要到了,新遠東艦隊即將抵達新加坡之類的,戰後如果他們還活著,肯定會恨死自己了,但也沒辦法,這是自己作為英國高階軍官的責任。

實際上,珀西瓦爾指揮的基托拉防線,根本沒有能堅持7天,僅僅是4天,就被戰術越來越嫻熟的解放軍攻破,在此期間,這只雜牌英軍的戰鬥意志也在不斷衰減,都不是傻子,早就有小道訊息在流傳。

1月11日,珀西瓦爾只好帶領殘餘的16萬多部隊投降,馬來亞門戶大開,僅僅10天時間,七野就橫掃馬來亞,到1月21日,前鋒已經抵達新加坡。

七野本來以為英國會在新加坡準備抵抗的,葉勇將之視為最後的一場大戰,因為英國人一向吹噓新加坡是英國“東方的直布羅陀”和“永不陷落的要塞”,認為很可能英軍要打一場“新加坡保衛戰”,而且偵察發現,英軍炸毀了連線新加坡與柔佛州之間的1000餘米長的海峽堤壩——讓新加坡成了一座真正的島嶼,在葉勇看來這是英國人典型的利用中國海軍不強的防禦措施嘛。

但隨即情報機構報告,英國人真的跑了,沒有在新加坡多費周折。

陳賡驚異之餘,也能想通,英國人最狡猾,不會打必敗之戰役。明擺著,英國在遠東和東南亞已經輸了,在大陸上,只剩下新加坡這一個小據點,而新加坡離開馬來亞太近了,實際上就是馬來亞的一部分,這個島其實是個小半島,與馬來亞之間的海面很淺、距離太短,即使截斷了海峽堤壩,也沒辦法擋住中國接下來的進攻,索性就一股腦地撤到荷屬東印度了,大陸沒法呆了,只能去海島了,何必再有更大的損失呢?

從馬來亞到新加坡,英國人搞了很多破壞,很多工廠和公用設施之類的,都被英國人炸毀或者破壞了,陳賡看著氣憤,但也沒辦法,他想起李政委老是說英國人就是“攪屎棍”,心裡想著這幫鳥人,真的就是這樣。

在多艘新華輪的運輸下,1月23日,中國宣佈收複新加坡,從而徹底在中南半島以及與中南半島聯結的南洋群島地域,驅逐了英國和法國的殖民勢力,解放了這裡的中華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