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世界大戰之始動?(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09章 世界大戰之始動?
1940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中央軍委全體7常委和各兵種、各野司主要將領,都出席了中央軍委組織的二戰的系列軍事分析會議。大部分政治局委員,都參與旁聽了會議。
總參謀長劉伯承對德國、英國、法國、蘇聯、美國這5個國家的戰備做了詳細的分析。主要是對比他們已經達到的戰備力量。
自從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2天後即9月3日,英國和法國同盟國正式對德國宣戰,然而看似奇怪的是,雙方都沒有對對方發起真正的戰爭,快4個月過去了,前線仍然處於“靜默”之中,一般的說法,是英法仍然對德國有“綏靖”的幻想,還在指望德軍會在與蘇聯瓜分了波蘭之後,突然再進攻蘇聯。
但總參認為並非如此,主要還是受到軍事準備不足的影響,雙方都在高速地擴軍,一旦軍事準備完成,大戰就將開始,英法之中,尤其英國,此時的軍隊擴充尚未完成,所以需要更多的時間。應該說,從1938年9月蘇德簽訂所謂互不侵犯條約開始,英法對於所謂“謂綏靖”的幻想,在高層就已經衰退,越來越少的人還指望與德國和平,只能硬著頭皮準備戰爭了。
劉伯承指出,到1939年底,德國武裝力量已高達460萬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不包括高射炮)2.6萬門,坦克架,主要作戰艦艇107艘。
其中德國空軍,有轟炸機1180架、俯沖轟炸機336架、殲擊轟炸機408架、殲擊機771架,強擊機40架、偵察721架、海軍飛機240架和部分其他飛機。再算上高射炮部隊和空降部隊,德國空軍在二戰爆發前夕總兵力已經到達了37.7萬人。
德國陸軍,在入侵波蘭之前,總數已經達到275.8萬人,其中現役師5個山地師、6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1個騎兵旅。除了輕武器外,擁有1.12萬反門坦克炮,4642門81臼炮。最近幾個月,還在急劇膨脹,總兵力已經接近400萬。
同時,德國陸軍還有3195輛坦克,其中包括一號坦克1445輛、二號坦克1223輛、三號坦克98輛、四號坦克210輛、噴火坦克2輛、指揮坦克250輛。
德國海軍則有16萬人,擁有107艘總排水量為35萬噸的戰鬥艦艇。
按照總參的意見,德國陸軍其實還有兩個弱點,第一就是新兵器的更新程度不足,西華時代就與德軍聯合研製新坦克等武器,近期還有火箭炮等,但在現役德軍中,現在幾乎還沒有裝備。第二就是按照我軍的裝備水平對比,德軍的重炮尤其是自走式重炮,裝備的數量遠遠不足。
聽到這裡,李思華心裡慨嘆,雖然她推動了德軍一些先進武器的提前成熟,但德國終究資源有限,這個時候在戈林對希特勒的影響下,空軍佔據了資源的重頭,導致陸軍兵器的更新遲緩,未來只有在戰爭影響下他們才會被迫加速陸軍兵器更新。
而德國海軍在她看來,大部分純屬浪費資源,例如1938年秋天,急需運輸車輛的陸軍,依然被迫每月勻出45萬噸鋼給海軍,以建造2艘根本不可能顛覆英國海上優勢的戰列艦,直接導致其一線部隊短缺1萬輛卡車。在她看來,德海軍能夠維持一個“飛潛快”的格局就不錯了,多了完全是浪費。
德國三軍各自爭搶有限的資源,最後就導致德軍在二戰前並未達到最佳的配置。戰爭開始的時候不顯,到了戰爭進入中期,就要吃大苦頭。
英國和法國從1938年下半年起,開始瘋狂擴軍,他們的問題是,一時還難以追上德軍的戰備水平。
英國在1938年,其軍費預算劇增50,飛機、汽車、新型航母的建造也開始全面加速。除了強大的海軍20萬人軍艦總噸位130萬噸)外,其所謂“最弱一環”的陸軍,現在也有正規軍9個師和國民自衛軍16個師,8個步兵旅,2個騎兵旅,9個坦克旅,5600門火炮和迫擊炮,547輛坦克,在英國本土的武裝力量已經達到127萬人。不過此時英國空軍的質量雖然很好,但可用 的戰鬥機目前僅有千架左右,相比德國,動員的程度還遠遠不如。這導致總參認為,英國大大低估了未來戰爭的烈度。
當然,英國有3000萬平方公裡、4億人口的本土加殖民地,理論上後勁很強——可以充分調動和徵集各大殖民地和自治領的資源和人力嘛,不過德軍的閃電戰,本來就是因此而發展的,試圖在短期擊敗英國。1939年,德國經濟總量約為500億美元,英國經濟總量為380億美元,但如果加上那些英聯邦國家,自然英國的總體經濟力量,遠超德國。
法國武裝力量則已經有267.4萬人,包括火炮和迫擊炮2.6萬餘門,坦克5架,主要作戰艦艇174艘。不過其兵器比較落後,而且財政情況糟糕。
蘇聯也在急促擴軍,到1900萬人,預計到1940年6月,會擴充到400萬人左右。不過雖然如此,目前蘇聯部隊的裝備比較落後,其大規模的換裝,預計主要集中在1940年開始。
5大國之中,只有美國由於地緣優勢,還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擴軍,但李思華知道,1940年開始,美國就會有一個“40億美元”的新準備計劃,它就像大象,動作比較慢,但是一旦開始動員,那就會發揮難以想象的實力。
一連串的軍力資料彙報下來,幾乎所有的高層領導都是面沉如水。全世界的大國,幾乎都已經進入了瘋狂的擴軍節奏,動輒都是百萬軍隊以上的規模增量。有些政治局委員,平常專注於地方經濟,還曾經對於“過多的資源”用於軍事有所不滿,現在聽完後幾乎都是啞口無言,開玩笑,這是一個何等的瘋狂時代!誰敢在這個時代放鬆軍備?自己想找死嗎?
按照總參的彙報,就算是日本被新中國擊敗後,雖然期陸軍只能維持18師團制未變,但其海軍,也在勉力擴大,仍然維持著極其強大的海軍力量。
現在的形勢,就是根本不可能“馬放南山”,反而要不斷強化軍事建設。
李思華的補充發言,重點仍然是談蘇聯。
她指出,根據可靠情報,蘇聯的擴軍,到1941年中,單單陸軍,就會超過500萬兵力,步兵師會有300個以上,而蘇聯標準的“機械化軍”目標則是20個。
198個旅。而按照蘇聯的計劃,在1941年末,將企圖實現25個航空兵師和106個航空兵團,其中半數應該裝備新式飛機。
她尤其指出,蘇聯對於空軍戰鬥的準備,是非常充分的,其“支援國防和航空化學建設學會”已擁有超過1000萬會員,每年有好幾百萬名飛行愛好者、跳傘員、射手,在各類俱樂部和航空學校接受訓練。這是新中國一時還難以趕上的,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到這個程度,但確實我們也必須擴大人員儲備,所以在1940年要有100萬以上的初級航空學員。
按照李思華的“海外情報”,蘇聯在軍事方面的投資正在飆漲,1939年佔其國家預算財政收入加上發債)的25.6,而按照蘇聯的計劃,到1940年軍費將達到約。
李思華這幾個數字報出來,政治局委員們簡直是目瞪口呆,蘇聯不要民生了嗎?這簡直就是與新中國建國前遭遇的日本侵略者一樣,以前難免覺得李思華的六年整軍計劃有點“窮兵黷武”,現在對比看來,簡直是“太溫柔”了有麼有?
李思華慨嘆了一聲:“這就是世界大戰。隨著時間發酵,這些大國中的每一個,大概都會將軍費佔預算的比例提升到40以上。戰爭如果進入相持,未來80以上都是有可能的,一切工業和經濟,都會投入戰火的焚燒之中。”
深沉地說道:“人類社會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也就發展到了世界大戰的階段,道理就是帝國主義要爭奪全球市場,在爭奪中産生矛盾,當政治無法解決爭端時,就用打仗來解決,隨之引發世界大戰。”
“世界大戰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帝國主義的力量,會在世界大戰中被大大地耗損,有助於被殖民和被奴役的底層人民的解放——我們解放東南亞人民的契機,就是這樣來的。”
“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抓緊時間發展自己的力量,大破必有大立,我們能不能成為二戰後立足的一方?歸根結底是我們有沒有自己的力量。”
接下來總參彙報了當下的一大熱點,即正在進行中的蘇芬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