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欣喜與悲憤的大人物們?

1940年4月9日,德軍進攻丹麥,4小時後丹麥投降,然後德軍開始進攻挪威,兩天後挪威首都奧斯陸陷落。

英法聞訊後,立即派出陸海空三軍部隊馳援挪威北部,於是德軍和英法兩國在挪威真的開戰了,持續幾個月的“靜默戰爭”終於結束,而二戰的熱戰階段也終於開始,大家意識到,不可能再有和平了,只剩下你死我活的戰爭,就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

在挪威取得了德國海軍最需要的直接出入北海也即北大西洋的入海口,避免了重蹈覆轍——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因為沒有這樣的入海口,德國海軍完全被英國海軍封堵在北海以內狠揍,苦不堪言,在新的戰爭中當然要吸取教訓,何況親德的瑞典是德國此時主要的鐵礦石供應國,德國與瑞典之間隔著挪威,德軍也必須佔領挪威,才能保證鐵礦石物流的通暢。

北歐戰役即挪威北部的戰鬥尚未結束,5月10日德軍就開始進攻其主要戰略的方向,即西歐,主要是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這堡幾個國家,而法國毫無疑問是最主要的大敵。

6月14日,希特勒處於狂喜之中。

此前佔領了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這幾個國家,這固然讓他欣喜,但不至於狂喜,但畢竟是幾個小國。真正讓他心情愉悅、覺得達到了人生巔峰的事情,是德軍進攻法國的施裡芬計劃已經取得了巨大戰果——今天佔領了巴黎!

多少年的憋屈和侮辱,今天終於徹底回報給了法國佬!他神清氣爽,命令德軍繼續追擊撤離巴黎的法國政府,一定要讓他們徹底投降!德意志帝國,將是歐洲的主人!

想到法國人的愚蠢,他不由得搖搖頭。居然以為修築了一條馬奇諾防線,就能抵擋偉大的德意志軍隊的進攻了?

德軍的施裡芬計劃並不複雜,整個進攻部隊兵分三路,分別叫做a、b、c集團軍。對馬奇諾防線,只使用很少的兵力,即c集團軍17個師擔任正面佯攻,來麻痺法軍。然後德軍又派b集團軍從右翼向法國推進,使用了28個師的兵力。真正擔任主攻的是a集團軍,這一路從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地區突擊,動用了足足44個師的兵力。

德軍當時獲得了準確情報,法軍把防禦重點放在了瑞士至敦刻爾克一線,而阿登地區的對面是法軍防禦最薄弱的環節。德軍確實透過避實就虛,打在了法軍的腰眼上,但法軍也不至於如此孱弱啊?勝利來得太快太猛,就算他希特勒一向自負,也覺得簡直是難以置信,上帝終於眷顧了德國人。

如此簡單的策略——不就是正面虛晃一拳,實際上是側面一記右勾重拳嗎?事前希特勒很擔心法國人會看穿,結果這些愚蠢的家夥,真的以為德軍會一頭撞在馬奇諾防線上,當發現德軍從阿登地區繞過了這條防線的時候,法國人居然心態就崩掉了,戰爭才開始5天即5月15日,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即驚呼,防線已被突破,敗局無法挽回。以至於接下來法軍就是一敗塗地,脆弱的民族!外強中幹!哪裡配做偉大的德意志民族的敵人?

從喜悅中平靜下來,希特勒想起一件事,心頭又有點不快,可惜沒有重視那個名叫“伊登”的組織的情報,讓可惡的英國人從敦刻爾克跑掉了大部分,“伊登”的情報居然會是真的,當初德國的高層,覺得這個美國情報組織不可能知道英國人的動向,所以雖然他們的情況很詳細,但都沒有重視。看起來是小覷了他們了。

難怪這個組織號稱“伊登”,伊登是北歐神話中的青春女神,掌管著恢複青春的蘋果。她有一個寶盒,盒記憶體放著青春的金蘋果。眾神到了老年,只要嘗一嘗金蘋果,便可以返老還童。

呵呵,這個組織以為自己的情報是金蘋果,可以讓國家“返老還童”?希特勒搖搖頭笑了笑。總之這也是小事,讓20萬英隊從法國海岸逃掉了確實遺憾,但他們又能逃多久呢?失去了歐洲大陸,三個海島上的英國如何是德意志帝國的對手?早晚的事情而已。

或許,可以考慮如何進攻東方了?相比德軍的輝煌勝利,蘇聯的垃圾軍隊,進攻芬蘭這樣一個小國,居然如此狼狽,損失數十萬部隊,從指揮到裝備,相比德軍,簡直是天壤之別,估計有兩個月時間,就足夠打敗蘇聯了。

想到蘇聯,希特勒不禁冷笑,以為德國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就安全了?太天真,條約永遠是準備用來撕毀的,只要實力不再均衡。

先打敗英國人吧,然後全力轉向進攻東方。需要催促總參謀部,盡快完善“海獅計劃”,英國人以為有著一道海峽和強大的海軍,大德意志就拿他們沒辦法了?現在已經是空中打擊的時代了!

當希特勒志得意滿的時候,他並不知道,幸運女神的青睞,已經開始從他的身上離開。

這一段時間,另外一個心情很好的大國領袖,當然就是蘇聯的斯大林。

當4月9日,德軍開始入侵丹麥和挪威的時候,他高興得幾乎手舞足蹈,而當5月10日德軍開始進攻法國等的時候,他放下了最後的擔心。

德國做出了選擇,雖然事先也覺得

德軍必然會進攻西歐,尤其是法國,但這一天終於來到的時候,他仍然感到心情非常愉悅。德軍的犀利讓他感到震驚和一絲恐懼,但是德國的總體實力終究是有限的,他們既然選擇了西線,就不會再來東線,沒有哪個腦袋正常思維的大國領袖,會開啟兩線作戰,那不是自尋死路、嚴重惡化自身的戰略態勢嗎?

斯大林此時自然沒有想到,希特勒可從來不是一個完全“正常”思維的人。蘇聯未來在蘇德戰爭初期的慘敗,至少部分的原因,會是因為他和蘇軍高層,認為希特勒不會做出愚蠢的兩線作戰的戰略選擇,從而自身忽略了蘇軍思想上做好戰爭的準備。

不過他內心還是有著擔心和焦急。德軍表現出來的戰力,太過驚人,此前以為強大和龐大的法隊,簡直是不堪一擊,總參謀部的分析認為,法國在防禦上的錯誤思想,是導致法軍迅速潰敗的重要原因,失敗並不完全因為德軍太過強大。不過他們也承認,德軍表現出的機械化進攻的速度和節奏,各兵種的協調性,德軍將領例如古德裡安的指揮藝術,都是高水平的。

“閃電戰術有三個要素,即奇襲、快速和集中。”斯大林咀嚼這這句德國裝甲之父古德裡安的軍事名言,他本來完全不知道這名德國“閃擊戰”或者說“閃電戰”的創始人,但是看到德軍驚人的戰術成功,他立即讓人找來古德裡安的理論,並進行了仔細閱讀。

想到古德裡安主張的坦克部隊的三要素“裝甲、機動、火力”,他又感到一陣焦急,他完全認同古德裡安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來衡量,此時蘇聯的坦克就太弱了,無法達到古德裡安主張的三要素的要求,難怪當初蘇軍與中隊在遠東發生小規模坦克戰時,輸的一塌糊塗——根據情報員們對法德戰場搜尋的情報,專家們判斷中隊使用的坦克,肯定比德軍此時的主力坦克一號和二號坦克)效能更好。

這讓他感到奇怪。根據情報,新中國的主力“猛虎”坦克,其實就是德國人主持研製的,為什麼德國人還在繼續使用落後的坦克?他猜想是軍費問題,德國在此之前已經花費巨資,裝備了大量相對於“猛虎”型號落後的坦克,只能先用這些家夥了,不過也無法得到確證。

但德國人現在使用的坦克即使落後,也比蘇聯現在裝備的以t26這樣落後的輕型坦克強得多,一定要加快t34和is2的研發和裝備進度!坦克部隊已經成為現代戰爭的主流,不管如何重視都是不過分的。

斯大林的思緒轉到了新中國上,這又讓他感到有點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