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秦嶺烽火一)

王一哲看著緊急搶挖掩體中計程車兵們,神色嚴峻。

自從明確了西華大軍已經進入漢中,67軍就進入了秦嶺佈防。這其實是他們並不熟悉的戰鬥方式,在東北哪裡會有這樣的地形呢,士兵們是怨聲載道,確實艱苦。

作為軍事將領,在他考察過秦嶺的地形後,他對於抵禦西華的信心,其實要比張學良和楊虎城都要強,當然他完全是從軍事的單一角度看的,因為秦嶺確實險峻,不利於西華軍那樣的“重兵集團”用兵。

67軍主要負責散關方向的防禦。散關其實是最後的防線,他們防禦的,其實是一整條路,即本來國府打算修築的寶漢公路西漢公路的南段)。這條路,從陝西方向過去,是寶雞經過益門堡,過清姜河到散關,然後從散關攀爬秦嶺,經過秦嶺頂、酒奠梁、柴關嶺這3座兩三千米高的險關,然後開始下行,進入留壩縣,再經武關驛、馬道、青橋驛,出褒谷口,抵達漢中。

所以在他看來,西華軍要沿此線進攻陝西,是非常困難的,作為防禦方,他在超過230公裡長的山路上,至少有5個非常險要的地形,可以構成嚴密的防禦,使得西華進攻非常困難。西華要過這“五關”,非得付出極大的代價不可。

西華軍的第一關,出漢中進入褒谷口,很快就會碰到出漢中的第一道關,雞頭關。千古以來這裡就以易守難攻著稱。這裡是大巴山,以石灰岩為主的地基,在億萬年侵蝕下,造成異常險峻崎嶇的淩亂地形。而且不僅是雞頭關的險峻,現在西華軍要渡過褒河,連橋都沒有,這條山中河流,通常要寬50米左右,而且水流比較急,沒有橋的話,大部隊幾乎無法渡河。原來靠的是棧道,但他早已安排部隊摧毀了棧道。

單單這第一道關,王一哲就覺得即使是自己站在西華軍的角度,也會非常頭疼。這樣的地形,西華軍的重炮根本運不上來,雖然聽說他們單兵裝置很不錯,但畢竟67軍依仗著非常具有優勢的地形,西華軍要艱難地仰攻。至於渡河,他現在都不知道西華軍會如何解決,這是繞路都解決不了的。

第二到第四關,就是柴關嶺、酒奠梁、秦嶺頂這三座兩三千米的高坡,這裡居高臨下,坡度很大,士兵攀爬困難。

最後的第五關,當然就是散關。雖然大家都說散關天險,但他個人覺得,其餘四關也不遜於散關,說實話,如果西華軍能夠過得了前4關,那麼最後的散關,其實都不用打了,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在軍事部署上,他幾乎將67軍的兵力,都部署到了前4關,而將散關的防務,交給了另一個軍。他的目的,就是厚集己方兵力,於前4關阻擊。如果這樣都打不贏,67軍就已經交待了,對少帥,他和兄弟們都盡力了。

他真正憂慮的,是東北軍不耐久戰,不要說士氣了,就是武器彈藥,都是很缺乏的,從東北逃亡出來,東北軍的軍備就從來沒有豐厚過,這一次還是少帥發狠,從別的軍中,硬是調了一批過來,讓別的軍敢怒不敢言,不過他也問心無愧,老子打的是最難的仗。

而且這樣險峻的路,後勤補給是非常吃力的,到時候糧草運不運得上來,也是個重大問題。陝西今年大災,糧食本來就缺。

所以他最擔心的,就是西華軍不拍犧牲,一點又一點地把東北軍磨死,如果是這樣的打法,東北軍未必吃得住。而且這樣就結仇結深了,他知道少帥還是想最終和談的,東北軍經不起進一步的消耗了。

他自嘲地笑了笑,這幾年哪有一天不難的?先堅持吧。

7月14日,西華軍“接管”了漢中城,城內早已沒有守軍,亂成一片,我軍特戰單位提前進城,清除了一些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讓城市安靜了下來。

抵達漢中後,隨行的地方部隊分頭佔領了漢中平原的各個要地,開始組建漢中根據地的體制。而主力部隊幾乎沒停,一野副司令員陳賡親自帶領的一個軍,直接開向了褒谷口,進入秦嶺地區,他們在褒河的東岸分散開來,用迫擊炮和一些山炮,轟散了過於接近的對岸東北軍,怵於對方的火炮威力,東北軍前面的散兵,都不敢再過於接近。

而西華軍安靜下來,他們隨行的築路大軍,卻開始拓寬山路,視東北軍為無物。東北軍計程車兵不時聽到爆炸聲,開始還以為是在大炮,後來發現,其實是築路大軍在開山炸石,拓寬道路,難道他們是想邊修路邊打仗,慢慢地打?

7月16日,王一哲也親臨雞頭關,觀察西華軍的動向,兩軍現在基本上是隔著褒河的對峙狀態。東北軍在西岸,而西華軍在東岸,不過當然不是那麼簡單,東北軍深知西華軍的火炮厲害,因此並沒有隔河對戰的意思,而是大部分集中到了雞頭關的山嶺上,在沿河地帶,僅放了少量分散的部隊。

王一哲看到西華軍的動向,也覺得納悶,難道對方要先修路嗎?

他觀察了兩天,也沒發現有什麼異常,對方就是在不斷地修路。

7月19日清晨,他還沒吃完早飯,副官就沖進了他的掩體,說道:“西華軍開始渡河了!”

王一哲精神一振,說道:

“我們趕緊去看看!”

他們從山峰上用望遠鏡看去,從褒河西岸遠處冒出來的一股西華軍,在西岸佔領了一片河邊的崖地,佈置了針對東北軍的防禦陣地,然後開始與東岸西華軍之間拉繩橋,其實就是兩邊用鋼索串聯,要是有個十幾根鋼索,再搭上木板,就能夠臨時行軍。

這種過河方式,是王一哲預料過的,不過他還是奇怪,這樣固然能讓人員過河,但是稍重一點的裝備,就肯定不行了,光是橋面的搖晃,就是解決不了的,而且這又不是那種很牢固的真正建築,臨時拉的,能頂多久?

他沉吟了一下,吩咐安排2個營,進行騷擾,看看能不能終止掉敵軍的動作。不過顯然證明這是很困難的,甚至很難接近西岸冒出來這股西華軍的陣地,這股西華軍,似乎主要是作為炮兵的觀察哨,在他們的指揮下,西華軍的火炮又狠又準,2個營死傷了一片,趕緊退下來。

天空中西華軍的偵察機不斷掠過,王一哲的內心滿是陰霾,對方將自己的部署看得清清楚楚。

西華軍的臨時索橋,大約到午後,就可以使用了,在他的望遠鏡裡,西華軍的一個個單兵,不斷透過索橋過河,一直過到了傍晚,他估計,至少過來了二三千人,可能是一個團的兵力。西華軍渡河的這裡算是河道比較窄的一段,按照他的估計,可能不會超過50米寬。

過橋後,西華軍迅速展開,驅逐了在前方的東北軍。王一哲發現,還是打不過,這些雖然是輕裝,但是幾乎都是手持輕機槍,火力極猛,其中還有神槍手,射擊非常精準,前線部隊的傷亡很大,他已經被迫換了一個團上去。

到了下午比較晚的時候,王一哲發現,對方不再繼續從索橋上增派人員,而是開始放木船,這些木船一頭扣在鋼索上,保持木船沿著鋼索運動,另一頭則是長繩,長繩被人員沿著索橋先到西岸,然後西岸派了些人拉船。木船於是就沿著鋼索從東岸到西岸,這樣,比較激流的水流,也無法改變木船的方向。而且兩岸的鋼索,顯然在下午時分,被不斷地加強,不會很快就不能用的。

王一哲看著一船又一船的物資被送上西岸,他並不知道都是些什麼物資,是武器彈藥嗎?望遠鏡裡也看不清楚,夜幕已經降臨,對方在兩岸都有大量火堆,可是望遠鏡就看不了了。

第二天上午,他終於搞清楚了對方在幹什麼。大約十點左右,副官就沖進來告訴他:“西華軍在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