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猶太的請求與建國籌備?

巴勒斯坦,猶太複國主義領袖本.古裡安和魏特曼在辦公室裡,相對無言,兩人都滿臉的愁容。

良久,魏特曼對古裡安說:“拯救同胞唯一的希望只有中國。所有的西方國家,都已經回絕了我們的請求。”

古裡安點點頭,他也是這麼想的,可是中國會如何反應,他並不知道。

這個時候,他非常慶幸當年與李思華在西安的一面之唔。他最近一直在想,那一次契機,已經拯救並可能繼續拯救無數猶太人的生命。

德國原來的猶太人,只有50萬人,可是隨著納粹德國的擴張,“新德國”之內的猶太人數量開始急劇增長,已經超過了200萬人,納粹很討厭這種情況。古裡安現在並不知道,最終德國一度統治的區域下,猶太人的數量遠遠超過了600萬人。而他們的大多數,數在李思華前世的歷史上,大部分都被屠殺。

古裡安他們早已努力與西方各國協調,可是到現在為止,唯一的一個公開接受大量猶太人的,就只有新中國。當然他們也有要求,必須是有科技或者工程技術背景人員的家庭,他們才接收。

猶太人本來指望其它的國家接受其它職業的猶太人家庭,但毫無結果。所以猶太複國組織想出了一個新的主意,他們向美國等地的猶太人募資,與中國協商,由他們猶太複國組織出錢,懇請新中國允許這些人員到華暫住,先避開這場劫難再說。

古裡安正在等待新中國的答複,他每天都祈禱他們能夠同意。古裡安很擔心當初東北那批幫助日本人的猶太人,會讓新中國仇恨,而導致他們拒絕猶太組織的請求。

他親自寫了一封誠懇的信件給李思華,委託去中國的同胞,設法交到李思華手中,懇求她的幫助。

李思華確實接到了古裡安的信件。她指示德國大使館對古裡安的請求進行部分協助,但是她有要求,她的目標是猶太複國組織必須幫助勸說,讓新中國可以吸納一些頂級的猶太學者,尤其是自然科學和醫學領域。

頂級學者哪裡來?自然是從原來德國和奧地利等地的大學。從195年,德國的大學解聘了1600多名猶太學者,其中有497位自然科學學者化學領域165人,物理學領域124人),以及459位醫學學者。到1938年水晶之夜後,德國加上奧地利總共有2200名學者被解聘,其中有1400多人選擇流亡,還有200~300人因疾病等原因自然死亡,剩下有500多人,她的目標就是這500多人其中的自然和醫學學者,經濟學學者她也要,不過法學之類的她就沒什麼興趣了。

在已經流亡的1400多學者中,新中國的收獲是有限的,只有幾十個人選擇到了中國,基本都是後世不知名的。大多數人最後還是逃到了美國,畢竟都是西方人,“自然的”選擇性很明顯,幾年前誰看得上民國呢?不過新中國擊敗日本,準備開國以及對猶太人的唯一性開放,此時當然創造了新的契機。

重要的是,這些學者當時就是世界頂級的,因為此前德國的大學,幾乎代表著西方最高的科技成就。李思華記得,在1969年,美國學術界曾經公佈過一份涉及所有學科領域的最傑出三百位流亡科學家名單,而其中就有238人,是從納粹德國逃亡出來的猶太科學家,佔比高達79,二戰後美國科學領域各新學科的奠基人,幾乎都出自這一批猶太科學家。

希特勒的瘋狂,使得德國的猶太人才,大部分都投靠了美國,奠定了美國二戰後科技領先全球的人才基礎。

德國大使館和在德情報機構,此時也按照她的指令,將吸納猶太人才,作為最高的工作任務,等級還在獲取德國科技之上。

當然,德國小組幾乎沒有能吸納到那些已經鼎鼎大名的猶太學者,他們的選擇很多,獲得美國簽證非常容易,美國人又不是傻子,會拒絕這些人的申請。

李思華曾經猶豫過,是否暗殺掉一些後世知名的猶太學者,尤其是那些核物理領域的。但最後她還是放棄了,大國應該有自己的底線,殺掉一兩個人,也改變不了歷史的大勢。

至於古裡安的請求,李思華的想法是,反正要猶太人自己出錢養活這些人,不要額外消耗新中國的資源就行,她對於猶太人毫無好感,不過即使不是科學技術和工程領域,很多其它的猶太人,也是這個時代少有的知識階層,對於新中國其它方面的建設可能有所幫助,不過需要仔細甄別。

李思華深知,猶太人習慣於搞小圈子,無論是信仰、婚姻還是生意,都是自己的一套,難以融入其它民族,所以她對於“同化”猶太人毫無興趣。不過既然猶太人自己出錢,就當是人道主義支援一把了,為未來的國際博弈,保留一種可能性。

在於猶太複國組織達成協議後,中國駐德外交機構發放猶太人移民證的速度陡然加快,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可以申請簽證了,訊息傳出,猶太人幾乎每天都擠爆了中國駐德的外交機構,倒是讓其它國家駐德的外交機構一頓嘲笑,歐洲的垃圾,中國人倒是當成了寶貝。

“林老師

,梁老師,很高興見到兩位,對你們兩位大學者,我可是一直久聞大名。”

李思華微笑著伸出手,與面前的這位優雅美麗的中年女士握手。

對方的臉上還殘留這驚駭的神色,雖然李思華的身份逐漸不再保密,但顯然林徽因來之前並不知道,所以完全沒有想到新中國的大領導,居然是位還比較年輕的女士——在這個時空,李思華現在是9年也才只有35歲,只比李思華大兩歲。兩人都稱得上在最好的年華階段。梁思誠同樣,是滿臉驚異的神色。

林徽因反應過來:“李副主席,我失禮了,實在不好意思。”

李思華爽朗地一笑:“沒想到我也是一個女性吧?哈哈,很多人第一次見到我的時候,都非常詫異,也不差您林老師一個了。”

三人寒暄坐下,李思華說道:

“我一向欽佩兩位老師對中國建築科學的貢獻,尤其欽佩的,就是兩位既不拜倒在西洋建築藝術門下,也不盲目推崇我國古代的傳統,而是推陳出新,既有繼承,也有創新,正合我們今天提倡的新的中華民族精神。”

“我已經看過了林先生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底部須彌座的設計,欽佩之至。聽說林先生正在設計國徽,希望早日看到先生大作。”

看到李思華的親切溫和,林徽因和梁思誠都鎮定了下來。林徽因順勢講起了她對國徽設計的想法,實際上邊講她邊在觀察李思華,抗日戰爭中,她在山西和四川的兩座大學呆了一年多,到1938下半年,全家才返回北平,她和梁思誠,終究習慣了北平的生活,現在她和梁思誠兩人正在重組青華營造系。

在外的一年多,她的學生們給她說過無數有關這個李力勝的故事,沒想到今天見到真人,居然是一位年輕的女子,真的是人不可貌相。

對於林徽因的國徽設計,李思華稍稍推了一把,說林徽因現在講述的幾個方案中,自己最喜歡那個麥穗環繞、五星居中之上、長城居中之下、整體紅色為主的方案。她說道:

“國家以農為基,所以麥穗環繞;五星我們不再強調五族共和,但是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這本來就是我們民族的象徵之一;國家未來不再以北平為首都,所以用城樓不合適,但長城就非常好,萬裡長城永不倒嘛;至於紅色,我們可是赤黨呀,正好。”三個人都笑了,林徽因邊笑,邊若有所思。

談話很輕松,李思華本來就沒有什麼一定的目的,她今天接見這兩位,尤其是林徽因,主要是滿足她前世的好奇,想認識一下這位大名鼎鼎的一代才女,作為女性,前世林徽因也是她喜歡的人物之一。

林徽因在閑談中才瞭解到,這位真正大名鼎鼎的李力勝副主席,原名李思華,居然出身於廣州大富之家,喪父喪夫之後決意獻身革命,從那時起就走上了一條與當時閨閣女子完全不同的革命之路,說來也已經有12年了。

雖然李思華對過去的事情輕描淡寫,但林徽因作為一個想象力豐富的文學女青年,完全可以想象到背後的腥風血雨與艱難險阻。這一位,真是了不起的千古奇女子!林徽因從古代想到今天,也沒有想到哪一位是能夠媲美這個女子的成就的,就算是武則天,也不過是在大唐一個強盛王朝的基礎上成為女皇。而這位李力勝,則是親自從最底層開始,一步一步殺出了江山,一切由自我締造,其成就簡直是可畏可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