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河北之終戰

河北決戰的結果,自然震驚了全國和全世界。由於此前日軍和西華軍雙向的考慮,雙方都沒有同意西方各國“觀戰團”和記者們的繼續觀戰,因此對於這一場戰役的細節情況,武官們和記者們都不太清楚,但是結果太驚人了,按照西華的公告,河北決戰的結果,日軍70萬人,被消滅了50萬人,這樣的戰鬥,堪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幾次規模最大的戰役媲美!

因此武官們四處出動,尤其在西華,他們拼命地打聽戰役的細節。

然而,就在河北決戰基本完成的時候,河北戰場的第二場決戰,又開始了,或者可以稱之為“河北的終戰”!

徐向前的目光深邃,最艱難的戰鬥就要開始了。

最近的十天左右,前期能做的都已經做了,最主要的,就是利用部隊的規模優勢,勢橫掃了石家莊周邊的廣大區域,使得石家莊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但是並不完美,日軍仍然維持著後路,其佈局大致相當於一個“t”型,上面的一橫是這座城市防線,而下面的一豎則是日軍聯結石家莊與辛集的道路,即日軍的後路,日軍透過這條道路,可以保證其退向滄州等地的退路。

所以徐向前的選擇是,一方面猛攻城市,將日軍主力吸引在石家莊沿線,另一路則大迂迴寧晉、衡水,準備在深州附近切斷日軍的退路。

實際上,他有點疑惑日軍為什麼不撤退,很明顯日軍長期佔領石家莊已經沒有可能性。他的疑惑,其實是不知道日軍此時高層軍官的普遍心態。

類似他對面的日軍司令員香月清司這些人,其實都以此時的“中國通”而著名,他們自覺對於國民政府為代表的中國,瞭解到了骨髓裡,對於國民政府軍隊充滿了蔑視,這種心態不會因為出現了西華,就馬上完全消退。

所以對於其它戰役方向上日軍的失敗,他們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認知西華的強大,而是“如果是我指揮,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會將失敗歸咎於日軍的將領表現差勁,而因為自己之前對孱弱民隊的“一直勝利”而自視過高。

另一方面的心態,就是那種日本人死不認錯的性格,狂妄的性格下,明明知道已經打不過,卻會幻想“天照大神庇佑,奇跡一定會發生。”

這種故事當然發生過,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神風”,元朝二十萬大軍討伐日本,卻因為大風而折損,讓日本不戰而勝。所以外人看他們是不知天時、負隅頑抗,他們自己,確實是在等待可能的奇跡。在李思華前世的歷史上,日本敗局已經明顯得不得了,還在“1億人玉碎”來祈望出現奇跡,直到被原子彈打斷了脊樑。

所以既然當面之將,是香月清司這樣還沒有遭受過西華重大打擊的將領,這種“負隅反抗”的抉擇,就不足為奇。香月手握20多萬大軍,相對於已經知道的西華軍的規模至少在40萬以上,也不過是1:2的規模,他確實認為自己還有取勝的機會。

他現在的盤算是,利用石家莊的堅固工事,先抵擋住西華大軍的進攻,遲滯和疲憊西華軍,然後再發揮皇軍的勇猛,反擊擊破西華軍。

如果換了是已經得到深刻教訓的崗村,肯定是毫不猶豫地撤退,不會覺得己方還有任何機會。但現在的司令官是香月,他充滿信心地向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保證,心態上已經被打崩了的多田駿怎麼說?現在日本國內軍部對他一片喊打喊殺,他的性命都危在旦夕,也蕩然無存,如果強硬要求香月撤退,可能反而讓大本營下了決心讓他去死——已經毫無鬥志的司令官,要來幹什麼?他也祈望香月能夠勝利,這樣才能減輕他在華北大敗的影響。

所以此時從香月到多田駿的態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賭徒沒有輸光最後的一個籌碼之前,那都不算是輸。

8月23日,石家莊攻防戰爆發。

徐向前等待了幾天,主要是等待配置給三野的部分轟炸機叢集的到來。

轟炸機結合重炮轟擊的模式,才更容易打破敵人的防禦,和大量地殺傷日軍的有生力量。

攻防戰的開始,自然是轟炸機的不斷轟炸,以及重炮的不斷打擊。徐向前在前線配置了大量的步兵,因為日軍會不斷從“地下城牆”中湧出來反擊在向心壕溝中的西華軍,前線必須僵持住,火炮和轟炸才能連續地對“地下城牆”的防禦工事實施。

這就是一場絞殺戰,日軍發現,30公裡長的防線仍然是不夠的,西華的火力太兇猛了,簡單計算就可以知道,西華5000門重炮,就算平均分配,也達到了每6米防線,就必須應對一門重炮的程度,所以日軍透過城牆水溝的水上運輸補給,很快就被證明是個妄想,在西華軍的炮火下,每一次運輸補給,都損失巨大。

這導致不少的防禦據點,在幾天後就出現了彈藥補給等缺乏的狀況,他們有糧食,事先已經考慮到了。但是日軍的彈藥本來就不足,又是如此高強度的戰鬥,補給成為了極大的困難。

情況比較好的是一些相對大型的重要防禦據點,既然是重點,當初配置彈藥的時候自然也是重點,所以保持了比較好的戰力。

但問題是,這條防線面臨著正太線這條鐵路。

三列火車轟隆作響地靠近石家莊,這些火車可不是常見的火車,而是裝甲列車,每列火車上那巨大的炮口令人生畏。

這就是西華利用德國技術自己建造的裝甲重炮列車。

德國一向痴迷於建造大型的裝甲巨炮列車,二戰時的“古斯塔夫”巨炮曾經轟動世界,尤其是曾經從幾十公裡外,一炮正好打中了蘇聯嚴密防禦中後方的軍火庫,導致了超級的大爆炸。這件事讓這種巨炮威名遠揚。

其實這種巨炮的用途有限,因為限制性很強,必須有自身控制住的鐵路線,它只能在鐵軌上跑,幾乎沒有別的機動能力。

李思華看重的,是這種兵器的攻城能力,所謂“一炮糜爛十裡”。在攻打有鐵路線的城市的時候,這種兵器的威力還是非常有用的。

不過西華重點發展的,並不是德國那種追求無限火力,一顆炮彈都要5~8噸的巨炮,而是大大縮小了裝藥量,從而也大大降低了技術難度。

西華現在的裝甲重炮列車,使用的炮彈大約就是1噸,即1000公斤。至少在遠東,這樣的炮彈已經足以擊毀任何城池和工事了。

透過前幾天的攻防,三野已經摸清了日軍主要的重要防禦據點,包括其精確地址的定位,自然可以讓這種裝甲重炮列車,發揮它的最大功能了。

三列列車,炮口一列正向,另外兩列分別向左向右。

炮手們精確而仔細地調整著引數,直到最後確認。“開炮!”指揮長的命令下,巨炮向後一縮,三顆巨大的炮彈出膛,很快在空中變成了三個小黑點,直到看不到蹤影。它們的射程是28公裡,在這個時代無法追蹤。

三個觀察小組,用望遠鏡安靜地觀察著目標的三個據點,調整著地下的測距儀器,他們需要向上級彙報炮擊效果,如果打歪了,要給出新的調整引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