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大本營的決斷與出山西(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68章 大本營的決斷與出山西
7月23日,日本天皇禦前會議。首相近衛文麿閉目靜坐,與會的一眾大佬們都沉默不語。
這顯然會是一場極為難堪的禦前會議,尤其是陸相杉山元,更是如坐針氈,陸軍連續兩次史無前例的大敗,當然讓他這個代表陸軍的陸相,難以交待,今天對於天皇的質詢,他內心一點底都沒有。他瞥了海相米內光政一眼,米內同樣在閉目養神,杉山元卻覺得米內這些海軍馬鹿,此時一定會在內心恥笑他們陸軍的拙劣。
首相近衛心亂如麻,他此時很後悔擔任這個首相,他此前就很猶豫,是在多方尤其是西園寺大佬的推動下,不得不擔任首相的。擔任這個首相後,他發現現實與他之前的想法相去很遠,他哪裡能真的左右軍部呢? 無論是杉山元還是米內光政,他們都只是把他當作一個吉祥物,對國民有所交待的吉祥物,實際上他們行事,根本不考慮他這他個首相的立場。而他其實也不是一個剛強的人,他是一個典型的富n代,平時口若懸河洋洋萬言,但是與這些軍人爭權的時候,那就是軟弱可欺。
天皇裕仁就座,與會的大佬起立鞠躬。大家坐下之後,就發現裕仁滿臉鐵青。杉山元心頭一緊,他等待著裕仁的訓斥。
誰知道裕仁開口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指斥陸軍的失敗。而是:
“是哪個馬鹿把毒氣彈運到支那的?混蛋!非國民!想讓皇宮和東京也遭到毒氣攻擊嗎?”裕仁身為天皇,此時卻口不擇言,顯然氣急敗壞。
杉山元有點愕然,沒想到裕仁如此重視西華毒氣彈的威脅。他趕忙說:“今上陛下,陸軍一定會護衛好皇宮和東京的安全,不會讓西華得逞的。”
裕仁一拍“禦桌”,憤怒地說道:“陸軍的保證有什麼用?你們不是保證過皇軍對戰西華軍,能夠獲得輕而易舉的勝利?結果卻是連續兩場大敗!如果陸軍在支那使用毒氣彈,你杉山元能保證西華是不會報複還是沒有能力報複?”
杉山元可不敢保證,以後要是皇宮和東京出了事,他切腹自殺恐怕都不夠,他立即低頭回答:“臣立即命令陸軍撤回毒氣彈的部署。”
裕仁的脾氣此時才平抑了一些。說道:
“立即撤回!不得陽奉陰違!否則朕決不輕饒!”
對於裕仁這樣的上位者來說,死掉多少“皇軍勇士”,那都只是一個數字而已,是他們應該為皇國奉獻的。但是毒氣彈當然就不一樣,這是對自己的生命形成了直接威脅,當然需要更加重視。就算是百萬日軍士兵的生命,又哪裡比得上自己這個“神之後裔”的生命安全呢?所以杉山元的保證當然是一錢不值,哪怕有一點點威脅,也是不行的。
杉山元這個時候才想通了背後的邏輯,他的後背冷汗不覺冒出。自己太遲鈍了,剛才的反應肯定不會讓天皇滿意。他趕緊補上一句:
“臣會後立即督辦此事!絕不讓任何膽大妄為之徒在支那使用毒氣彈,從而威脅到皇宮的安全!”
裕仁這才滿意了,會議轉向日軍與西華的戰爭問題。
氣氛變得非常尷尬。米內光政看著陸相杉山元的沉默,開口說:
“陸軍在支那損失慘重,接下來陸軍打算如何行動呢?”
米內這是刺了杉山元一記,但同時也給了他一個說話的梯子。
杉山元這才有點小心翼翼地開口:“參謀本部的意見,皇軍23個師團已經與西華的第4野戰軍,形成了在北平南部大會戰的格局。皇軍集中了70萬兵力,在規模上非西華可比,此次勝機較大,但苦於武器彈藥不足。”
“與西華軍的交戰經驗表明,對方是模仿歐洲強國的軍隊,強調火力和機械化,相比之下,皇軍的火力嚴重不足,這是兩次失敗都證明瞭的事實。”
“大會戰在即,陸軍部已經全力向河北前線運輸彈藥及其它補給,但相比西華的火力,仍有不足。”
所以杉山元的意思,是要讓軍費進一步向陸軍傾斜,盡快加強陸軍的火力水平,使之能對抗西華軍。
米內心頭一緊,很是憤怒,為了支援侵華,上一次海軍做出了巨大讓步,軍費已經向陸軍傾斜了很大一部分,結果這幫馬鹿丟人現眼,現在還想剝奪海軍的更多利益?休想!米內緊接著開口:
“事實證明,陸軍的華北計劃明顯不切實際。華北既無油田,又缺鋼鐵,對於帝國的補充,是非常有限的。說是大會戰,其實就是陸軍已經陷入了西華軍的大陷阱,被迫的決戰。如果帝國不斷將資源都投入到這樣陸軍根本無法勝利的戰鬥,會耗盡帝國的資源的。”
旁邊的幾個大佬都有點發懵,海相這是一下子就翻了桌子啊,根本不認為陸軍的侵華大業能夠成功,“南進派”又要捲土重來嗎?
接下來的會議陷入了陸相與海相的互相攻擊之中。直到裕仁不耐煩了,出面制止,兩人才臉紅脖子粗地停下爭吵。
其實包括米內在內,在座的人都有共識,開弓沒有回頭箭,日軍侵華不可能就此終止,誰也不敢負這個責任。而現在皇軍在河北,已經被迫形成了與西華大決戰的態勢,這個時候
可以說是“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對其暫時的資源傾斜,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米內的爭執也只是表明海軍的態度而已——海軍的讓步,是為了皇國大業,你們這些陸軍馬鹿,可不要以為未來就是這樣習以為常,未來必須傾斜於海軍。
所以這一次禦前會議,在近衛首相的和稀泥下,最後的決定是,近期的鋼材、油料,盡可能地供給河北前線的軍備,軍工生産要求全面加速,增加坦克戰機和火炮等的生産,並盡快供給河北前線。關於陸軍的前期損失,立即在國內編練10個新師團,並重建被西華軍消滅的第3、8、10、11、20這5個一等師團,其軍官開始使用過去的一些退役軍官,以及大量補充參謀人員。
關於是否擴大對華戰爭,則爭論得很厲害,但是最終這些“重臣”們還是同意了,民國的精華,在於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滬江南地區,西華的威脅大,但是華北的收益小,柿子要撿軟的捏,蔣介石國民政府就是軟柿子,打敗蔣介石,取得支那江南的膏腴之地,才能“因糧於敵”,補充帝國資源和財力的不足。
江南的淞滬大戰,已經箭在弦上。
不過,其實大本營的決策,已經沒有短期的意義了,西華不可能傻等日軍的軍備提升。在西華的戰略中,要在初期充分利用優勢軍備和火力,盡量消滅準備不充分的日軍有生力量,本來就是重要的頂層設計。所以抗日戰爭開啟的初期戰略,就是“侵掠如火”,要以急促的攻擊,大量消滅日軍最精華的有生力量,從而奠定最終勝利的良好基礎。
徐向前看了看山下,對著聶榮真和熊豪感嘆了一聲:“終於走出來了。沒有現代交通,重灌備大部隊的行動,還真是困難。”
三野從山西到河北的進軍路線,當然選擇就是正太鐵路,這條由法國人修建,在1907年通車的243公裡的鐵路,是從太原到石家莊的大動脈。
然而在兩軍對壘的今天,想透過鐵路運輸部隊,是十分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