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工業、教育和民族

農業是基礎,對農林漁牧的綜合發展,以及配套的加工業、小型工業的發展,也許能讓我們實現第一步的,由無産階級向共同富裕的有産階級的躍升。然而,大農業只能讓我們初步的“富”,不能讓我們“強”,而且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富”也會受到資源總量的自然限制。

所以大工業體系,將是在大農業體系基礎上的,讓我們實現“強”和“更富”的關鍵。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熱武器,都是高價向外國購買的,這能夠做到強嗎?沒有自己的軍工基礎,靠購買,我們有多少錢能夠一直購買下去呢?如果人家不賣給我們,整個軍事體系都可能崩塌。發展工業,是不容選擇的核心革命任務。

但是我們的工業基礎極端孱弱,就海南來講,幾乎還不存在。然而工業基礎匱乏,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完全缺乏發展工業的人力資源。我們必須是幾乎在一張白紙上,開始畫圖。

但是一張白紙,並不是完全沒有好處,可以畫最新最美的畫嘛。一張已經有圖的紙,也許修改起來反而很麻煩。

工業的發展,在海南將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前述的對於大農業的配套工業,這基本上是一個“小工業體系”或者說是“民生工業體系”。其特點,是以農林漁牧的出産作為原料,以滿足和提升人民的生活需求而建設的初級工業。例如皮革廠、罐頭廠、飲料廠、傢俱廠、磚廠、食品廠、服裝廠、漁船廠等。

這些初級工業,要特別強調需求,以需定産,不能拍腦袋瞎想。限於當前的運輸條件,初級工業要以滿足縣域和周邊區域的市場為主。

這些工業的生産,很多需要電力,海南缺乏優質煤,發展火電相對困難。但山區水脈多,水量充沛,因此要迅速發展小水電,組織將引進技術,進行水電建設。而這些小工業,要盡量圍繞水電站區域而設立,以降低電力輸送網路建設的壓力。

因此應該盡量圍繞著水電站,來形成一個個的“山區小工業帶”。至於全島全面的電力普及,需要比較長的建設時間。目前西方各國已經在發展柴油機組的發電應用,也會是未來技術引進和發展的方向。

第二個部分,就是大工業體系。這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海南太小,不可能都發展起來,需要解放後舉全國之力。我們可以先行一步的,是建立部分的基礎軍工製造。

軍工製造最重要的是鋼鐵、機械和化工三個工業模組。

海南發展鋼鐵業,有一半的優勢。什麼意思呢?海南有石碌鐵礦,儲量3億噸,而且是最高鐵含量達到了68的最優質的富鐵礦,基本上目前是全國唯一的。這個鐵礦,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發展鋼鐵工業的初級需要。

說道這裡,下面有點交頭接耳,雖然大多數同志都是海南人,但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個鐵礦。李思華沒有管臺下的議論,她平穩地繼續說。

但是海南發展鋼鐵業的弱點,是缺乏優質的煤礦。海南目前發現的煤礦,基本上都是品質較差的褐煤,缺乏煉鋼需要的優質焦煤。

這個問題,未來我們可能需要建立與安南的煤貿易,從安南海運煤炭,距離很近,有成本優勢。但是安南在法國殖民者控制之下,存在潛在的貿易中斷風險,所以這將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挑戰。

機械就不用說了,鋼鐵是原料,不會自己變成槍械、火炮、子彈殼和炮彈殼,都需要機械加工出來。

化工的重要性也很明顯,現在的武器,威力幾乎都是依賴火藥,不管是子彈還是炮彈。製造火藥靠什麼?當然是化工業。

軍事化工的基礎是“三酸兩堿”,即硝酸、硫酸、鹽酸和氫氧化鈉、碳酸鈉鹽,即純堿、蘇打),也就是基礎的無機化工産業,三酸兩堿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無機化工産品。

大家知道,我國的古代火藥,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造成爆炸效果的,就是硝、硫、碳等組分。在現代,就是硝酸、硫酸等原材料的應用。沒有三酸兩堿,我們就不可能解決火炸藥問題。

這些材料,除了火炸藥,還是解決軍事四彈即指煙幕彈、照明彈、燃燒彈、訊號彈,以及其它一些輔助軍事用料的關鍵。

所以海南大工業的第一步目標,就是建立起上述三個領域的基本工業能力,實現最初級的軍工生産製造。

相關的技術,組織上已經有行動計劃,我們將力爭在2~3年內解決技術和一些裝置來源。

根據地要為大工業做哪些準備呢?最重要的無外乎兩者,資源和人才。

石碌鐵礦是已經知道了,而上述軍工産業需要的其它資源,在哪裡?需要組織起對海南的全面地質勘探,尋找資源,進行開採儲備。肯定有一些資源是海南當地沒有的,要做好進口儲備的計劃,適時隱秘地執行。

人才的計劃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將建立根據地的教育體系,這個接下來會詳細說明。但這是個長期任務,軍工建設可是很快就需要人才,短期怎麼辦呢?

所以要有一個“拐人行動”,國內目前的軍工

人員,集中在一些國民黨控制的大廠中,例如南京兵工廠、太原兵工廠、沈陽兵工廠等。我們需要有一個行動,除了那些死硬的國民黨反動派,對於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要不擇手段,將一些人拐到海南來!

說到這裡,臺下都鬨堂大笑,李思華也忍不住笑了。

從內地弄到一批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我們內部選拔聰明忠誠、學習能力強、有初級文化知識、有初步政治信仰的年輕人,跟著他們學習和工作,就能很快地解決基本的人力資源問題。

李思華沒有說的是,她還計劃從大蕭條後的美國和德國,大量地吸納那些因為破産而活不下去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運過來參與和指導海南乃至未來緬甸的大工業建設。

另外,海南由於其地理和氣候優勢,地處熱帶,是適宜種植天然橡膠的寶地。從全國的角度看,這是毫無疑問的具備長遠戰略意義的大工業。所有的軍工車輛,乃至以後的民用腳踏車、三輪車等,都必須用輪胎,而輪胎當然是用橡膠製造。所以橡膠行業,同樣是戰略行業、戰略資源。

海南已經有天然橡膠種植的基礎,早在1906年清末時期,華僑何麟書就從馬來亞引進橡膠樹苗,在樂會、定安兩縣交界處創辦了中國第一個橡膠園。今後要迅速擴大種植。基於這種戰略資源,對於輪胎工業技術的引進,同樣是大工業技術引進的一個重要方向。

李思華接下來又闡述了根據地的教育體系。第一個重要的方面是教育體系。

小學教育是以淇澳島已經初步成型的小學校為模板的,開展政治思想、語文、數學、自然、理工學等知識的學習,實行半軍事化的管理,當地有文化的同志們,必須兼職作為,注重調查研究、參與勞動和案例分析,注重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