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國家也要理財(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18章 國家也要理財
在解決資本短缺問題的時候,李思華做了非常深入的思考,她深感必須建立起一個宏觀金融工程的實施團隊,對未來新中國的公有制基礎下的金融進行白了就是要建立基於公有制的國家理財體系。在她向主席彙報後,主席讓她給高層領導和負責經濟、財政事務的同志們做一堂講座,讓他們可以思考起來。
這次講座,西華政治局大部分人員、財政部、經委和計委的主要領導,都出席聆聽。李思華則將自己的思考分享給了大家,她坦言整體思路並未完全成熟,需要同志們一起思考,最後形成比較可行完善的方案。她講述的主要角度,是圍繞著搭建一個國家的理財體系。
“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很不同的一點是,資本主義社會戰略性資源和資産以及對應的資本,是掌握在大資本家或者說壟斷資本手中,但在社會主義社會,國家替代了大資本家的角色,代表人民佔據了社會中最重要的這部分資源、資産和資本。”
“大資本家們,是不會把利潤拿出來給人民分享的,社會主義國家則應該把這部分利潤分享給人民,當然不是給每個人發錢,而是將之用於改善基礎設施、公益事業、社會福利,投資具有戰略性意義的前端産業,壯大國家的整體實力,提升社會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從而最終反哺到人民中的個體。”
“因此我們的黨和政府,相比資本主義國家,就有了一種二元的屬性,一方面是“正常”的政府,正常的稅收和財政;另一方面,我們是替代了壟斷資本的角色,所以有經營管理國家戰略性資産的責任,這是“第二財政”。理財,成為了黨和政府的基本職責,而不是可以忽略的企業職責。說得透徹一點,就是國家不僅是裁判員,而且還是運動員,這合理嗎?按照資本主義的邏輯,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按照社會主義的邏輯,這當然合理,人民不僅要管理好自己,還要經營好經濟,這就需要一個國家的理財體系。”
“一個好的國家理財體系,要做到什麼?”
“第一是讓資本有效率地增值,資本不斷發展擴大,才能為人民做更多更大的事情。在這個方面,我們與大資本家的角色,是一致的,就是要經營好運營這些國家戰略性資産的公有制企業。讓企業快速穩定地發展壯大,讓其資本金不斷增長。”
“第二是幫助熨平經濟發展中的波峰波谷。西方開始實施的凱恩斯主義,是以政府負債的方式,增加政府可運用的資本金,投資公用事業和進行其它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增強整體經濟的活力,避免經濟危機下私人投資大幅度下降,所導致的社會投資不足。但後果也很嚴重,那就是政府大量負債,信用下降。”
“在某些時候,為了刺激經濟,我們也會採用政府負債增加投資的方法,但我們的國家理財體系,就為我們準備了第二個手段,也就是驅動這些國家控制的戰略性企業,以其資本擴大投資,帶動社會經濟活躍。這是資本主義國家做不到的。”
“第三是在未來合適的時候,幫助國家建設長期的低稅環境。大家知道,稅收高了,私人是肯定不願意投資的,就算公有制企業,經營的難度也會大大提升。一個能夠刺激經濟高速成長的社會,必然是低稅率的。”
“我們現在還做不到,抗日戰爭一天天在逼近,我們必須做好戰爭的準備,包括財政。但是等到我們建國後,實現了全國的和平發展,我們就要努力實現一個低稅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才能充分動員全社會的資本踴躍投資、踴躍流通,從而實現快速經濟增長。”
“但是,政府不能沒有稅收,稅收低了,我們就沒辦法建設強大的軍隊,沒辦法集中力量幹大事,這是一對顯著的矛盾。”
“國家理財體系,就可以幫助減緩這一對矛盾,公有市場的收益,就可以降低國家對稅收或者國債的依賴。說白了,我們就是用戰略性資産的經營收益,去補充低稅率帶來的稅收損失,這也是資本主義國家做不到的。”
李思華在講座上講到這裡的時候,臺下交頭接耳,同志們有點激動。李思華的思路,讓他們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
陳雲提問:“李書記所說的要經營戰略性資産,是指我們的央企和地方國企嗎?”
李思華笑著說:“這是一部分。央企和地方國企,當然屬於這個國家理財體系的重要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土地資産。”
“有土斯有財,幾乎在所有國家,土地都是最重要的資産。在資本主義國家,土地是私有的,談不上國家經營。但是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土地是國有制,這就是最重要、規模最龐大的資産。”
“大家知道,我們在居者有其屋的原則下,對於房地産,主體實施的是組屋政策,土地幾乎是零成本供給的,談不上資本,這是我們提供給底層人民的福利。”
“但是房地産並不止於組屋。既然我們允許私人財産和私人企業經營和發展,未來必然有很多新富人産生,我們的政策,也只不過限制了不能産生鉅富階層,但沒有限制小富階層的産生。”
“這些合法的新富
階層,他們的財富也相當於普通人的數十倍乃至近百倍。這些財富,也必須有消費的出口。”
“所以我們仍然需要為組屋之外的商品房,搭建起一個房地産市場。他們不滿足於組屋這樣大眾化的居住,那就讓他們去購買高價的商品房。這些商品房,其基礎就是市場化的土地價格。除了房地産,其它還包括商業和私人工廠用地等方面的土地需求。”
“透過商業化土地的市場化出讓,從國家的角度,我們的地方政府,就能夠從市場上回收大量資本,用來補充地方財政的不足。”
“或許,土地財政,才是第二財政;而其它戰略性資産的收益,則是第三財政。”
臺下開始熱烈地討論。鄧小平說道:“這樣的話,地方政府可能會更關注商業房地産的發展,因為利益更大。”
李思華贊許地點頭,說道:“是的,商業房地産有很多弊端。這就是其中的一個,我們只能是揚長避短。”她接著解釋。
“按照組屋政策,地方政府透過銷售組屋,也能獲得很大一塊利益,不過是銷售差價的利益,所以基本上,地方政府仍然有利益上的積極性。而商業房地産,銷售差價的利益是歸屬於商業房地産公司的,地方政府獲得的是土地出讓的利益。”
“相對而言,出讓土地更簡單,收益更高,所以地方政府必然有很高的積極性。這就需要中央調控。”
“一是建屋管理局,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它所使用的土地,組屋建築,以及建成後的運營管理,是獨立於地方政府之外執行。地方政府只不過收到了組屋銷售的利潤而已。二是商業房地産,每年使用的土地規模和出讓價格,必須經過中央土地部門的審核,按照財政的需求進行總量控制。”
鄧小平接著又說:“如何保證地方政府將第二財政和第三財政的收入,進行明智的投資或者提供人民以福利?”
李思華的神色嚴峻起來,說道:“這正是關鍵所在。很多地方幹部的素質並不高,一定有一些好高騖遠、好大喜功之徒,他們不會顧忌人民的利益,腦子裡只有對使用權力的快感和利益。我們只所以要建立獨立的、龐大的調查體系,以及監管體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整個官僚階層的管理。”
“比如說我們未來可能會看到,有的地方主要幹部,會把城市修得花團錦簇,其實城市的居民貧困的很多,而城市的財政,其實很不健康,就靠賣地而延續。對於這樣的主官,黨紀國法,正為此輩所設!”
“我們對地方主要幹部政績的考核,既不是gdp的增長率,也不是去看市容市貌,這都是基本的工作要求。我們核心要考核的,其實就是城市和鄉寨的真實增長,可持續性的增長。有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産業鏈,地方的經濟增長靠什麼,當地企業經營的狀況,人民群眾對當地政府的意見,這些才是考核的核心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