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轟炸機和新戰術(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16章 轟炸機和新戰術
6月初,李思華視察了貴州飛機製造基地。
這個基地,是以製造轟炸機為主的基地,第一步的主産品,是仿造與德國合作的容克ju87俯沖轟炸機和ju88戰鬥轟炸機。
當下的重點,自然是ju87俯沖轟炸機,因為ju88戰鬥轟炸機,暫未完成全部開發,預計要到1936年底,才能全部完成。這還是因為安華進行了大量投資,以及從美國招募了不少飛機設計師,強化德國設計的緣故,才使得發展週期大大縮短,否則ju88,歷史上要到1939年才能完成。
從效用來看,ju88的重要性,顯然要比ju87來得重要。因為ju88是一款快速轟炸機,而且是一款“全效能”、“萬金油”式的轟炸機,它不僅能承擔轟炸任務,而且進行簡單改型,就可以承擔俯沖轟炸機,重型戰鬥機,夜間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等多種任務,速度也高達580千米小時,機動性很強。
不過在1937年與日本戰爭的設定下,ju87斯圖卡轟炸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ju88,這是因為在這個時代,地面的防空火力還沒有那麼強,因此斯圖卡俯沖轟炸的功能,能夠發揮到極致。此時的地面防空火力,對於經常需要在低空飛行和攻擊的俯沖轟炸機而言,還構不成致命威脅。
在防空火力有限的前提下,斯圖卡ju87的優勢就非常明顯。因為在這個時代,高空水平轟炸有著十分明顯的缺陷——即便採用最先進的轟炸瞄準儀,投彈精度,往往也有數百米到數公裡的誤差。這種轟炸,只能用於對某一個戰略目標進行大量投彈,卻不能在用於戰術上精確炸毀某一個目標。相反,俯沖轟炸則具有很大優勢,由於俯沖時,飛機與地面夾角大於45度,投彈高度一般為幾百米,因此投彈精度,比起高空水平轟炸,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所以斯圖卡ju87,雖然整體上只是一種“過渡型”的轟炸機,但在這個時代,反而是效能最高的轟炸機。當然,等到二戰後期,它就過時了。
除了上述兩種轟炸機,李思華還確定了引進美國的b17轟炸機,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全金屬4發動機的重型轟炸機,安華透過德州財團,參與了波音在這一機型上的投資,目的就是為了獲得b17的技術。雖然未來b24更加強勁,但李思華對於獲得b24科技的信心不強,那已經是二戰中期,美國對於技術保密會非常重視的。
由於安華參與了b17機型,因此這一種重型轟炸機的問世時間也提前了,不過按照目前進度,也要在1937年下半年根據地才能實現量産,是趕不上抗日戰爭的初期了。
李思華走進了基地的飛機生産的組裝車間,這是一座非常大的開闊車間,鋼架支撐起來的頂棚,超過了10米的層高,這使得光線非常充足。
車間非常長,大約有650米左右。在車間的軸線中央,是飛機組裝生産線,一架架的斯圖卡,正在生産線上完成最後的組裝。在車間的兩側,則是多個辦公區,它們通常是半隔斷,工程師們,就在這些區間辦公。
實際上,生産車間尚未投産,預計需要到9~10月份,才能初步具備生産能力。但組裝車間早已開工,他們首先要完成的,是利用從德國轉移過來的100架斯圖卡的零件,組裝成合格的100架斯圖卡轟戰機並完成除錯,目前已經完成了超過80架,還剩下最後的十幾架,到月底,估計就能全部完成了。
在生産車間,李思華看到的,則是對生産裝置的除錯過程。裝置基本都已就位,目前正在進行精度除錯,從下個月開始,會進入試生産階段,一旦完成所有測試併合格,就會進入正式的生産階段。不過高品質的鋁合金等材料,短期還要依賴進口。需要等到明年3月左右,預計才能實現從原料到飛機成品的全産業鏈。
整個進度,是符合李思華的預期的,當然,這樣的進度,也與西華為之下了血本有關,單單是最優秀的工程師,就投入了超過500人,一點都不比生産戰鬥機的成都飛機製造基地來得少。
對於李思華而言,現在的生産能力是重要的,這是因為迫在眉睫的戰爭需求。但未來更重要的是,這個基地,以及成都基地,還有未來的西安運輸機生産基地,就是中國飛機製造産業起步的搖籃,是3座大型教育、培訓和研發基地。她希望,透過10年的時間,從1935年到1945年,完成人才和研發體系的奠基,形成5萬以上的飛機製造工程師和技術研發人員團隊。只有這樣,未來才能跟得上國際航空科技的快速發展。
這個10年週期,也非常現實,因為二戰開始後,相關科技就很難繼續取得了。例如在轟炸機領域,ju87到二戰後期就會落伍,ju88則基本可以應用到二戰完成,至於美國方面的轟炸機,b17技術的取得,是沒有問題的,但二戰開始後的b24,就非常困難,李思華現在並沒有把握。所以未來的一切,還是要依靠自己。總之,現在能夠獲得的航空科技,最多能保證到1945年二戰結束不落伍,等到1950年左右,就會基本過時,因為噴氣式飛機的大
時代基本上會來了。
李思華決定,如果能在1939年建國,那麼將迅速組建噴氣式飛機的預研,這就需要在最近4年中,培養出一批合格的技術研發人員以及工程師團隊。
目前利用德國零件組裝的100架斯圖卡轟炸機,當然就是近期“應急”使用的,先讓西華具備轟炸能力。甚至是轟炸機的飛行員團隊,也都早有準備,從前年即1933年開始,他們就在德國的空軍基地,進行了超過1年的訓練,1934年回國後,又在緬甸自己的空軍基地,進行了反複訓練。當然,斯圖卡新機,是從4月份才開始提供的,因此最近的2個月,他們一直在進行新機的適應性訓練,以保證盡快具備作戰能力。
李思華抵達基地後的第三天,一次使用斯圖卡轟炸機的實彈轟炸演習,在離開基地近百公裡外的演習場進行。
李思華從望遠鏡裡,觀察著逐漸靠近的斯圖卡機群,斯圖卡是一架雙座的轟炸機,最大速度410 kh,空載重量3900 kg ,滿載重量6600 kg,它原始設計中的主要武器,是攜帶6枚總重1800 kg炸彈,300kg一枚,當然,只使用一枚直接總重1800kg的大型炸彈也是可以的。不過這個設計被李思華否決了,只是作為一種特殊選項,她要求的,是使用4kg的子母彈,共有78枚小型炸彈被內建在炸彈載體,這樣的面攻擊,才有更大的威力,而且足以擊破這個時代的一切坦克。
另外,它還裝備了兩門bk 7 g 81型7.62 輕機槍位於座艙後部),因此,即使不轟炸,對於地面的攻擊能力也很強。斯圖卡就像一門會飛的火炮,具有大範圍的作戰能力和靈活的攻擊性。
隨著那種熟悉的尖利刺耳的警報聲變得清晰,機群越來越近,李思華不由得微笑了起來,前世她可是看過無數的斯圖卡攻擊的影片。當然,斯圖卡的弱點是防禦,它的一挺7.62機槍根本不足以擋住敵方戰鬥機的攻擊。而且,需要良好的視野,如果雲層過低的時候,就很難使用,因為其最低的俯沖高度為800,到了這個高度附近,飛機就必須拉起來了。
斯圖卡著名的尖嘯聲,實際上來自於其安裝的俯沖發聲器,因為尖嘯聲能夠對地面上的對手的心理,産生了嚴重的恫嚇效應,可以增強攻擊的震撼效果。
機群抵達演習場,李思華看到,大約12架轟炸機先是在空中水平地幾乎排成了一行,然後第一架飛機轉向俯沖,以幾乎垂直的角度向下,然後是第二架、第三架……,第一架飛機投彈後拉起,從平飛再斜向上離開演習場,第二架跟隨,每架飛機持續投彈,直到最後一架飛機。整個過程的軌跡,大致是在空中,拉出了一個橫放的有點斜的“u”型。
演習場內爆炸聲不斷,塵土飛揚,煙塵飛起得非常高。
轟炸完畢,在現場,整個地面設定的目標已經面目全非,全部摧毀。斯圖卡在這個時代的摧毀力和精準的攻擊能力,表露無疑。
李思華確定了一件事,即空軍使用斯圖卡進行實戰的能力,已經初步具備了。她的嘴角揚起了笑容。在陝甘攻略中,一種會讓東北軍和西北軍聞風喪膽的新戰術,已經可以實施了,這將大大減少我軍的傷亡,以及讓戰爭的程序,極大地縮短。而這,正是她此次視察,需要確定的最重要的事情。
6月下旬,西華中央軍委,一場關於陝甘攻略的高層軍事會議舉行。在這次會議上,要基本確定陝甘攻略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