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資源的困局與破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02章 資源的困局與破局
李思華還談到了人口與耕地、林地之間的配比問題,她給主席算了一本大帳:
“如果未來是20億人口,城市化率50,即農村農業人口仍有10億人,假設其中7億為鄉寨人口,以農業多元化為發展方向;其餘3億為農場人口,以農業規模化和林業管理為發展方向。”
“7億鄉寨人口,人均配給農地3畝,預留委託種植1畝,平均單人就是4畝,這樣14萬個鄉寨佔地280萬平方公裡),總體管理耕地28億畝。45億畝餘下的17億畝,則由農場管理,進行大規模種植。”
“對未來我國的國土進行計劃性的頂層設計,總計1460萬平方公裡,其中類似青藏大部分地區這樣難以開發的大約200萬平方公裡,可開發面積就是1260萬平方公裡。”
“耕地佔掉了300萬平方公裡。”
“鄉寨的280萬平方公裡中,耕地去掉187萬平方公裡,森林化綠植我們假設是剩餘土地的70左右,算63萬平方公裡,所以住宅、寨區、建設用地等,佔地是30萬平方公裡。”
“農場萬平方公裡。對應的住宅和建設用地等,佔地按照鄉寨的比例,是13萬平方公裡。”
“城市10億人,城區按照1000萬人口對應2000平方公裡的國際參考資料,大約需要20萬平方公裡的城區,按照1:5的綠植比,其實就是100萬平方公裡,加上預留城區擴張20萬平方公裡,總計120萬。其中城區20萬,綠植70萬,其餘30萬是夾入的鄉寨面積。”
“其餘用地,內河水域40萬平方公裡,道路交通也是40萬,軍事用地20萬,不可預計20萬,總計還要用掉120萬平方公裡國土。”
“所以綜合估算,去掉難用的高原荒漠、耕地、城區、人居區、其它用地,總共約700萬平方公裡。剩餘7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我們應該盡量將之涵養為森林或者森林與草原的混合體。這樣國土的森林覆蓋率就基本能夠超越50,保持非常好的綠色生態環境。”
“這裡就涉及了農場為主的林地管理,假設最終真的實現了760萬平方公裡的森林加草原,那麼再假設260萬平方公裡的森林保持原始森林狀態。剩餘需要管理的林地,也有500萬平方公裡。”
“這些人工管理的林地,需要在嚴格管控下提供木材;採集多種藥材、植物果實、花卉、各種可供工業加工用的原材料;發展藥材、蘑菇等森林種植業;發展養雞、養羊甚至養牛等森林草場“自然肉質”的養殖業;發展造紙、傢俱、板材等加工業等等。”
“500萬平方公裡的林地,對應農場的大約7500萬個家庭,每個家庭對應100畝管理林地,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對林業的精耕細作。”
“以上就是我對最重要的資源即土地尤其是農地的未來戰略思考,這一戰略,是立足於完全基於國內實現100的自給自足,並能積儲大量糧食。”
主席哈哈一笑:“好一本大帳,這就是你常說的戰略話,也就是你說的數字化管理囉。”
李思華笑咪咪地點點頭,不過她神色又嚴肅起來,開始向主席講述她對其它資源戰略的思考:
“除了土地和糧食外,其它國家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就是能源和礦産。”
“能源資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在3大能源上派生出來的電力。”
“我國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主要集中在山西、內蒙、外蒙、新疆、貴州、安南等地,不過運輸壓力不小,因為東部沿海的煤炭資源是比較少的。”
“煤炭資源豐富的原因,是因為中華大地,主體是一片古大陸,“陸相生煤”,千萬年的森林倒下,逐步被埋入地底深處,逐漸轉換為煤層。”
不過談到石油和天然氣,李思華就不禁嘆氣了,她向主席說道:“主席啊,我們國家不折不扣地是個貧油國啊,前世不過發現了東北大慶、山東東營勝利等幾個算得上的大油田,到了2020年左右,每年要消耗石油8億多噸,其中超過6億噸都要進口,自己生産的不過2億噸左右,所以,石油是一個我們巨大的資源缺陷啊。”
主席有些好奇,問道:“如果我們的戰略得以完成,國土面積達到了1460萬平方公裡,那麼大的國土,還會缺油嗎?”
李思華點點頭,說道:“還是會缺油。雖然確實會改善我們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畢竟也增加了一部分。但是這些新入的國土,其實情況和中原本土一樣,石油都不算多。”
她解釋說,石油與煤炭不同,煤炭主要來自植物死亡後的屍骸沉積,而石油則是來自於動物油脂性的屍骸沉積。因此是“海相生油”,汪洋大海幾十億年,每年都有無數動物和微生物屍骸墜入深海,沉積入地層,被一層層地壓入深處,逐步形成油田。
因此,大部分石油儲藏,都在難以開採的深海。而陸地上的油田,則大多來源於滄海桑田的地質運動,海底隆
起變成了陸地,下面就有可能有大油田。至於陸地上的其它油田,大多數都是因為原來是大湖大澤,類似海洋的作用,億萬年沉積,形成了油田,但這些油田的儲量就比較有限了。例如我國的江漢油田,大概就是雲夢澤億萬年的遺澤。而塔裡木盆地,就是遠古海洋的遺澤。
我國是古大陸,說白了就是幾十億年一直是陸地,因此石油就少,而煤炭就多。但是現代隨著工業的發展,石油的重要性越來越超過煤炭,因為無論是作為動力能源,還是化工材料,都有著煤炭難以比擬的優越性。
世界上石油最多的地區,是中東,其次是美洲美國和委瑞內拉等國),然後是蘇聯,偏偏就漏掉了我國和歐洲。我們的海軍,至少需要50年的發展,所以對於中東原油,我們是比較被動的,地理上不遠,但實際上鞭長莫及啊,未來對於我們進口石油卡脖子和威脅,一定會成為美國重要的對華遏制手段。
在地緣戰略上,我們已經盡量彌補。有了緬甸,可以透過最短距離,進口中東原油,用輸油管輸送全國的工業區;有了馬六甲海峽,就控制了最重要的海運路線,這個海峽是“咽喉要道”。但這一切,在海軍強大起來之前,仍然是不夠的。五十年之內,這一定是我們的一個大的痛點。
從技術上來看,替代原油,可以有煤變油技術,但成本高,穿越前,成本似乎是在煤炭成本再加上20美元桶左右,一旦原油價格便宜或者煤炭價格過高的時候,就會虧本。不過這一技術我們應該堅持發展,至少是一個替代選擇。
然後是近海和深海石油開採技術。近海相對比較容易一些,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在進行預先性的研究,爭取建國後早日實現近海石油開採,前世渤海的近海油田儲量,還是不錯的。至於南海這樣的深海油田開採,那就至少要以50年為單位了。
遠期最重要的是頁巖油技術,頁巖油也是石油的一種,是儲存在頁巖層系中的石油資源,儲量遠超地球石油的總儲量。按照2020年左右的統計,俄羅斯約有750億桶、美國的儲量則為580億桶,中國則約有320億桶,因此中國在頁巖油方面是不缺的。不過頁巖油的開採技術,前世直到2010年左右才成熟,短期是指望不上的。
李思華向著主席攤攤手,說道:“所以咯,主席,石油問題,是無法完全自給自足的,建國初期還可以,我預計不到二十年,就必須依賴進口了。所以戰略只能是,自産一部分,保證軍事和重要的戰略用油;進口一部分,主要用於車輛運輸和石化工業;發展公交系統的同時,壓制國內私人汽車的大量使用,降低私人對汽油、柴油的消耗量。短期,大概只能是如此了。”
主席哈哈地笑了:“我們怎麼可能沒有資源缺陷,每個國家都有。我們比較倒黴一點,正好缺了那麼一種最重要的。但這也許就是老天爺對我們的考驗,社會主義建設,總是要闖千關歷萬險的。”
李思華繼續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