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德國特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10章 德國特使
法肯豪森在郵輪上,注視著繁華的實兌港。
自從西華的前身緬華建立後,實兌港就變得日益繁榮,西華與海外的大量貿易,使得這個小港,現在至少算得上是一個中型港口了。按照法肯豪森的觀察,實兌港是一個很先進的港口,大量的龍門吊之類的物流裝置和集裝箱卡車,構成了一幅不遜色於德國港口的繁榮畫面,這讓他不由得嘆了口氣。
他本身是要接任德國駐民國的軍事代表團團長的職位的,他從1930年退役後,就賦閑在家,納粹上臺後也沒有出山的意願,他並不是納粹,而是一個以德國利益為優先的純粹軍人。這一次,本來是在前任德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團長賽克特的推薦下,接替他的職位的。
然而,西華的崛起,打斷了德國原來對華外交的基礎策略。德國深度參與了蔣介石政府對我黨中央蘇區的圍剿,甚至第五次圍剿的戰略,都是德國的軍事代表團策劃的。但是西華的崛起,讓原來的戰略,在德國內部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情況完全不同了。
法肯豪森是個“中國通”,從參與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起義開始,就多年多次地與中國打交道,他對中國有濃厚興趣,甚至大學的教育,也是選擇的柏林大學的東方學院。他與蔣介石政府的很多人員,尤其是高階軍官,都熟悉,也有一些蔣介石政府中的“朋友”,所以他本人的意願,對於西華是有點敵視的。
然而,西華對德國的價值,似乎更大。因為德國人清楚,西華的背後,有美國的德州財團,尤其是德州財團的核心之一,安華財團。雖然美國財團參與一個背景的中國地方勢力,這件事本身很怪,但事實就是如此,而且這與德國也沒有關系。
關鍵是,德國支援蔣介石,是因為要發展德國的貿易,尤其是軍火生意,其次則是獲得一些戰略礦産資源。與蔣介石的貿易情況看似不錯,從1928年以來的7年,大約已經有9000萬馬克的軍火交易,但這與西華一比,就根本算不上什麼了。西華從1933年開始,2年間從德國的進口幾乎高達5000萬美元,當時馬克與美元的比率不過是4.2:1,所以,德國與西華一年的貿易額,就超過了與蔣介石政府的7年總和。
而且西華背後的安華財團,與德國大資本家們的合作是深度的。包括幾種最重要的德隊複興的重要武器,都是由安華牽頭投資的,並且在西華提供的實驗場,進行對英法保密的機密測試。在西華崛起後,希特勒本人詳細瞭解了安華與德國的合作,自己都大吃一驚,不能不承認,安華支撐了德事在困難時期的關鍵發展。而且在安華搭橋之下,不少美國財團投資了德國。安華,是不能得罪的。
這樣的勢力,雖然不是明確的盟友,但可能比盟友更重要。而且現在他們已經佔領了緬甸和中國的雲貴川,根據地的面積幾乎達到了180萬平方公裡,擁有人口超過1億人,雖然還比較貧窮,但是一個中等強國的架子,似乎已經搭起來了。他們的軍力在美國財團的武裝下,其實很不錯。不但擊敗了英印軍的6個師,而且前期在與蔣介石政府在湖南交戰中,幹淨利落地幾乎殲滅了中央軍5個師。作為深入中事的德國人,他們對事情很清楚,西華表現出來的軍隊戰鬥力,用賽克特的評論是,“已經達到歐洲的標準。”遠在民國其它軍隊包括中央軍之上,西華很可能成為統一中國最重要的競爭力量。
而且最重要的是,西華與英國是敵對的,這對德國就非常重要了,雙方有共同的敵人。
所以德國的中國政策,勢必轉向。原來的德國駐華軍事代表團,即使不撤銷,也不會那麼深入了,會轉變成為單純的軍事貿易,而不是參與中央軍的整編和改進,德國的原則,變成了需要避免深度得罪西華,西華是更重要的客戶,和反英的潛在盟友。
所以,作為蔣介石政府的“朋友”,他也只能慨嘆時也運也命也,德國的利益才是他效命的根本,對於蔣介石,只好說抱歉了。
自從1933年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後,德國的經濟恢複得很快,這使得納粹政府獲得了很高的信任。希特勒剛上臺的時候是個什麼情況?1933年初,德國經濟幾乎陷於停頓狀態,工業開工率僅佔33%,失業人數高達600萬,如果加上400萬臨時工,算上家屬,德國650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在饑餓和貧困線上掙紮,可謂慘不忍睹。
納粹上臺2年以後呢?1934年底,失業人口已經不可思議般地下降至270萬人,經濟全面複興,增長勢頭完全壓倒了英法。
奧秘全部在於“軍事凱恩斯主義”,即大興軍備與政府大型建設相結合的産物。希特勒上臺不久,就透過財政赤字,開展大量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速公路網等,以刺激經濟、促進就業。他將減稅和對鐵路、公路、水道等的投資結合起來,使得德國的基建業蓬勃發展,李思華前世,德國從196年,基建行業的從業人員從66萬飛升到2百多萬,要知道,1933年德國全國的人口,僅有6500萬人。
更重要的是“軍事優先”策
略,大舉投資德事工業,1933年6月,財政部長沙赫特,批準了一個德國未來八年總計350億馬克的軍事開支預算。而當年德國的國民總收入才4年的軍事開支的預算,就比19年市政建設開支的總和還多三倍,此後軍備開支,長期佔德國政府預算的60以上,這完全是瘋狂的程度。
無論是軍事優先還是大型工程建設,都需要巨額的資本,在國內,希特勒採取了兩手策略,一是國企私有化,從民間和私營公司吸引資金,充分動員國內儲蓄,以各種大型卡特爾構成德國生産力的主體,而拒絕“浪費資本”的小企業。二是反猶太人,他利用全社會普遍的反猶情緒,不僅沒收了猶太人大幾十億馬克的資本,補充了政府資本的不足,而且讓30萬猶太人失去工作,相應地為“正宗德國人”騰出了30萬個工作職位。
在海外,就是吸收美國資本,包括借貸和投資。後世有人稱華爾街與希特勒德國之間的合作,是“奸商與魔鬼的合作”,其實在希特勒上臺以前,從1924年到1931年這7年,美國以摩根為首的財團,就向德國貸款了高達1380億馬克,按照4.2的彙率,大約相當於300多億美元。所以如果德國經濟不能複興,那麼華爾街巨額的投資,就會打水漂,在希特勒上臺以後,他們也就只能繼續加大賭注,來讓德國具備還款能力。
如此巨額的資本投入下,德國的經濟複興,就變得比較自然了。李思華到現在為止20多億美元的投入,就已經能為西華建立起一個還不錯的工業基礎。而美國資本對德國的投入,到二戰前可能超過了500億美元,這是何等的規模?德國經濟如果不能高速發展,那才是見鬼了呢。
但是,德國經濟的這種增長,長期來看明顯風險很大。資本主要來自於借貸,每年的利息就是天文數字。而德國的面積並不大,無論是巨型工程,還是軍備建設,都有上限,不可能無限制擴充套件規模。所以在1935年初的這個階段,德國是非常重視對外貿易的,尤其是能夠賣軍火。
為了規避使用美元從而被華爾街剝削,德國才是那個時代以物易物的師。軍火換資源,是最常見的,他們對於中國的鎢、銻等礦産,是非常渴求的,德國根本沒有這樣的礦産。
就在法肯豪森一路北上,感受到與加侖將軍類似的震撼的同時,李思華因為德國特使的到來,正在思考著德國問題。
德國人並不知道,李思華並不打算今後大量進口德國工業産品,她只對這幾年德國的新科技,以及部分先進的生産裝置感興趣。在1935年,實際上大多數的科技目標已經實現,未來幾年對德國的需求是有限的。
不過,李思華還是決定,要和德國搞好關系。她考慮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猶太人的問題,在德國排擠迫害的猶太人中,也有大量寶貴的科研技術人員,這對西華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至於那些以金融為主的猶太吸血鬼,她的態度自然是有多遠滾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