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分工、農業、白銀、雲貴

除了工業,李思華當然不會偏廢農業的發展。近期在她做了大量對鄉寨目前現況的考察和調研後,認為分工問題,已經開始成為鄉寨向高階化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當前必須要解決好的根本問題。

其實關於農林業分工,在海南的時候,李思華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也引起了她的反複思考,以及與同志們的多輪研討,只不過當時因為覺得思路還不太明確,所以沒有提前調整。而現在,藉著緬甸大規模的鄉寨建設,李思華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已經可以推出。

相關政策的思路主要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路徑,大約是三種,即農業多元化、農業規模化和農業工業化。這三種模式可能並存,但時間線上確實也有一點逐漸遞進的味道。

最基本的模式,應該是農業的多元化,這正是鄉寨模式,目前著力建設的方向。無論是庭院經濟、多種經營、一戶十業、農林並舉等等,都是農業多元化的現有模式。這種模式,承認在農業必須承載大量人口的前提下,農田耕作的收益肯定是有限的,所以要發展多種輔助行業和初級加工業,來整體提高農民的收入。

與農業多元化相反的模式,是農業的規模化。例如美國的農業,被稱為“大農業”,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從經濟效益上看,農業承載不了太多人口,按照分工理論,從提高效率出發,應該盡量用極少的人力,透過機械化實現大量食物的生産,不僅降低成本,而且能實現大規模的生産。化肥、農耕機械等方面的科技進步,使得農業規模化更具效率上的吸引力。美國大農業的成功就是明證,他們的糧食、肉食,全部都是全球成本最低的,也是産量最大的,這是科學的力量,我們必須承認。

但是,農業的規模化,就必然讓農村只能承接非常少的人口,美國的農業人口,已經只有不到兩千萬人,還會繼續減少。

至於農業工業化,則是一種遠景,是農業規模化的進階。即在未來能源價格變得極為低廉的前提下,用工業生産的模式來完全代替農業的耕作,例如水稻和小麥種植,被高樓大廈的“無土植物工廠”替代,養雞養豬,被直接培養生物組織的技術替代,即直接生産出雞腿、豬肉,無需再經過生命的養殖過程。所以,這是一種以能源的轉化,完全替代農業生産的未來模式。

農業工業化的時代還太遠。最近的幾十年,必然還是農業多元化和農業規模化的模式。那麼,根據地的農業模式是什麼呢?

必須要承認我國的國情,我國的人口非常多,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村必須具備大量承載人口的功能和能力。這使得我們別無選擇,最主要的路徑是農業的多元化。

那麼,如何克服農業多元化相對於農業規模化,在效率和成本上的劣勢呢?

我們的答案是,主糧補貼,以及農林牧漁産品分級和搠源制度。

主糧主要是為人生存,提供足夠的能量,無論是多元化還是規模化生産,在品質上的區別有限,或者說是看不出來,難以分級。所以面對我國未來主糧生産成本,必然高於美國這樣大規模低成本生産主糧的現實,只能是對主糧進行生産補貼,實行國內的保護價,這不是一個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用自己的生産、保護自己糧食安全的大問題、大戰略。

其它的農産品,則靈活性高得多,完全可以實現分級制度。例如美國現在大豬場以工業化模式生産的豬肉,其實口感比起我們農家養殖的豬,相差很多。雞也是一樣,那種幾十天就産出的雞肉,雖然成本低廉,但是口感如柴,味道是不敢恭維的。

這種差別,在於農業的規模化,其實本質上只是實現了能源轉化,而忽略了傳統“小農經濟”的優勢,即産品的微生物環境,是大規模生産所不能比的。例如農家自然生長的雞,其食物來源是多樣化的,其生存的微生物環境是多元的,這導致特殊的適合人口感的特色,他們提供人體的,是多元的營養物質,而不僅僅是熱量。這就是重大的差別,我們並不知道,未來的科技能否克服這個弱點,但至少最近的幾十年,這種質量差異,客觀存在。

所以我們就可以對多元化自然生産的農産品,給予更高的定級,它們的售價,當然要高於大規模農業生産農産品的價格。跑山雞,也許一隻可以賣10元,而雞場的短期規模養殖雞,則價格只能是3~4元。有了這種分級,那麼多元化的農産品,就有了生存的市場。

要實現這種分級,就需要能夠實現農産品的搠源,即每種農産品,在銷售的時候,必須知道源頭和等級,而且不能被篡改或假冒。因為無論是雞還是豬,在吃到嘴裡之前,是分不出到底是什麼品質的,而且如果是熟食,使用了大量調料,即使吃到嘴裡,也未必分得出來了,都是調料的味道嘛。

我們並不是沒有農業規模化,農場的發展,部分原因就是為了實現部分農業的規模化發展,純粹強調質量是不完整的,還必須有足夠的數量。沒錢的時候能吃到肉就行,肉的品質就不重要了。

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就必須發展和完善農産品搠源體系,我們現在還缺乏科技手

段,直接從根本上定義農産品的源頭,所以就要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將每年鄉寨和農場生産的高品質農産品,盡量進入國家物資倉儲體系,進行流通,用國家的信用對其品質賦能,讓城市居民甚至是國外商人,確信這些農産品,是真正原生高品質的,與大規模工業化生産的農産品不同。

理解了上述原則,我們就可以定義鄉寨和農場的發展方向。

鄉寨,負擔著承接大量人口的任務,所以應該堅持農業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其農産品的發展趨勢,是生産高品質的小規模農産品,不管是植物或者是動物型別。同時堅持多業並舉,不能只停留在農業生産上。

農場,則要根據實際情況,例如在山區的農場,哪有條件發展農業的規模化呢?只能是和鄉寨一樣,堅持多元化、高品質的原生農牧産品種植和養殖。而如果農場在平原,擁有大量的耕地,而承載的人口較少,就可以實施農業的大規模養殖。

例如,我國東南沿海和東北地區,都是大平原,但東南地區,人口密集,只能是精耕細作,沒有條件實現農業規模化。而東北地區,很多地方地廣人稀,就非常適合農業規模化種植。

所以對於分工理論,不能機械地執行。單獨考慮技術分工,可能在社會分工上,反而是低效率的。例如我國如果追隨美國的模式,把人口的絕大多數趕進城市,就會造成嚴重得多的“城市病”。很長的時間內,我們在城市中,提供不了所需要的爆炸性增長的職位數量。

農業規模化,雖然有成本、效率、規模上的優勢,但其弊端也不少。通常農業規模化的單位産量,是比不過精耕細作的,這一點對於我們國家是無法接受的。而且農業規模化,就要使用大量化肥,對於農地土壤的破壞,也遠遠超過了大量人工養護之下的耕地。美國不少地區,由於大量使用化肥,造成農地衰退,最後無法耕種,被迫棄耕。類似的情況,在蘇聯更加嚴重,不少農業規模化的耕地,最後變成了沙土飛揚的荒漠,前車之鑒,我們要引以為師。

透過1934年對於工業和農業兩大産業的內部機制、發展理論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梳理,為後世全國性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模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