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緬甸第二次反圍剿一)

1933年的5月,根據地帕敢總部。

李思華正在閱讀來自各方面的情報,從倫敦、印度幾個港口、新加坡、到仰光等情報站。原來在印度是沒有那麼多情報點的,最近幾個月緊急建立了印度情報網路,由於初建,現在只能是監控幾個港口,以及印度陸路通往緬甸的道路。

英軍增援的4個師已經出發,英國本土派遣了運兵船,從海上將這4個師海運緬甸,不過只派了2艘驅逐艦護航,說明其海軍並沒有真正的動作,英國對我們的判斷仍然是緬甸的“獨立勢力”。

英軍從海上來,並不意外。歷史上三次英緬戰爭,都是如此。從印度到緬甸的陸路都是崎嶇山路,不利行軍。這樣大部隊的調遣,還是海運方便。抵達後的英軍,會如何動作呢?

指揮部和參謀部的研究認為,大機率英軍還是會彙集曼德勒。原因並不複雜,迄今我們在若開邦的活動,在表面上是很平靜的,這個邦在英國人眼裡,屬於還沒有出亂子的。真正大麻煩的地方是實皆省,我們現在做出來的姿態,就是實皆省成為了最強叛軍的大本營,目前已經佔領了實皆省,並以瑞波為前鋒,侵襲英國有重大利益的曼德勒省和馬圭省。

所以英軍的第一目標,肯定是實皆省。而進軍實皆省,以曼德勒為總部基地,當然是最合理的。而且如果英軍從仰光登陸,那麼透過伊洛瓦底江水運,可以直抵曼德勒,這是他們最方便的路線,可以繞開很多崎嶇的山路。而且其物資保障可以依託這條緬甸最大的江河。

英軍一共有7個師,預計一個師肯定要留駐仰光,這是英國人的底盤,要守住後路。而其餘6個師,都可能參與這一次的“圍剿”,除了主要的曼德勒方向,其左翼側後的馬圭省,也有可能佈置部分兵力。

根據上述判斷,李思華與徐向前、曹子卿等計劃,出動20個師,以幾乎3倍多的優勢兵力根據地每個師的規模此時大於英印軍,1.6萬人對1.25萬人左右),實現對英軍的圍殲,這一次的方針完全與第一次圍剿相反,是充分展示力量,以震懾英軍未來不敢再發動可能的軍事行動。

不管英軍抵達後具體的兵力部署,我軍現在的部署以“正兵”的形態,堂堂正正地布陣。

在瑞波前線,部署5個師,這是在北面正面阻擊,先以小股部隊阻擊,將敵人誘入山區與丘陵之間的預設戰場後,層層阻擊;

在馬圭西側,即欽邦和若開邦,部署4個師,負責西線,等待命令隨時進攻馬圭省,佔領仁安羌油田,從西面合圍;

在曼德勒東側,在撣邦地區,部署4個師,負責動線,等待命令進攻曼德勒省,從東面合圍;

在若開邦和馬圭省的交界地帶,預先潛伏7個師,如果英軍按計劃所料,主力進入曼德勒,則迅速出兵截斷從曼德勒到內比都的敵軍後路,封住敵人後退的南撤路線,從而最終實現對英軍東西南北的四面合圍,將敵軍消滅在曼德勒區域。

英軍的生路在於依託伊洛瓦底江從水面撤退,這也是我們行動最麻煩的地方。特種二團要部署在從曼德勒往內比都水路撤退的沿江兩岸,設法打擊敵人的水面力量。而南面、東面的我軍,一旦進軍,要堅決果斷和非常迅速,在敵軍撤退之前,在伊洛瓦底江兩岸建立多個炮群陣地,徹底封死英軍從江面水路南逃的路線。空軍的初步實戰,也就從掃射江面的艦艇開始吧。

計劃制定完成,命令發出,整個根據地的部隊,開始按照計劃部署起來。他們將提前完成部署,靜靜地等待英印軍和英緬軍的到來。

雷根納德.戴爾少將以挑剔的眼光打量著英尼斯的官邸。遠遠比不上菲爾德豪斯的印度總督官邸,他心裡暗暗評價。不過接著他又自失地一笑,在整個大英帝國,又有哪個地方能比得上印度總督的官邸呢?就算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的官邸,也比不上,恐怕只有英王的白金漢宮,能與之相提並論吧。緬甸不過是個偏僻的窮地方,英尼斯在這裡的豪華官邸,至少比他在印度的住所,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這讓他有些嫉妒。

戴爾少將是這一次緬甸鎮壓行動的總指揮,他是英國陸軍駐印度軍隊的副司令。

戴爾少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英國英雄,不過只要是從一戰中活下來,多數的將官都能這樣自稱。他真正被上級看重,是一戰後他在鎮壓爭取獨立運動的印度人時,所表現出來的強硬、血腥和堅決態度,他指揮的部隊,曾經一次就槍殺了近2000名印度反抗的貧民。

所以十年前,他因此從準將被提升為少將。可是戰爭畢竟結束了,戰後的機會少得可憐,大幅裁軍的英國陸軍中,他能保住自己的位置就不錯了,這還是因為他鎮壓印度人的功績,讓上司覺得派遣他在印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是10年了,他的軍銜仍然是少將,他已經超過50歲了,本來以為這一輩子就這樣了,結果終於等來了這個機會,他期望,能夠以中將的身份退役,這將是他一生軍人生涯的高光時刻。

現在戴爾是在緬甸總督英尼斯的歡迎宴會上。他注意到在緬甸與印度宴

會上的不同,他在印度總督的宴會上,總是有一些印度人能夠參加,他們都是印度的富豪或者高階官員。而在緬甸英尼斯的宴會上,他居然沒有看到一個緬甸人。

他知道,以往帝國對於緬人的政策,是毫不留情地堅決鎮壓,並不像在印度那樣對其上層懷柔。同時透過印度人來統治緬甸人,將緬人的怒火導向印度人。他想,現在看來,這種政策出了大問題,緬甸人到處的反抗就是明證,要不然要我到緬甸來幹什麼呢?

不過帝國的殖民政策調整與他無關,他只是個軍人,來到緬甸,就是按照帝國的意志,堅決地將現在的獨立勢力反抗,鎮壓下去。至於之後帝國會不會調整政策,也與他無關。

想到這,他將手中的酒一口飲盡,走向漂亮的總督夫人,向她低頭,殷勤地伸過手,請她賞臉跳個舞。

他沒有注意到,就在他跳舞的時候,舞會上有一位軍官,匆匆地離去。

戴爾是在第二天與英尼斯會面的時候才知道,昨天晚上軍情五局在仰光的情報站,以及在曼德勒的情報站,都遭到了襲擊,兩處情報站幾乎全軍覆滅,大量情報檔案被搶奪。

兩處情報站,都遭到了敵軍精銳小隊的突襲,對方戴著頭罩,全身武裝,以輕機槍和卡賓槍為主要武器,同時大量使用了擲彈筒和手雷,兩處情報站都猝不及防,而且本來就沒有太多的防衛準備,這是大英帝國自己的殖民地。軍情局的人員,幾乎是公開地在活動。事後看來,對方早就盯上了他們。

英尼斯嘆了一口氣,對戴爾說:“你看,這就是緬甸現在的局勢,對方可不是普通的土著獨立勢力,這很可能是得到強國充分訓練,熟悉歐洲戰爭模式的反抗軍。”

戴爾深沉地點了下頭,對方在英印軍剛剛抵達緬甸的時刻,就幹掉了軍情五局在緬甸最重要的兩個情報站,目的是什麼?先消除自己的情報耳目?還是對大英帝國的示威?無論怎樣,對方不是那麼簡單的。

在戴爾與他的參謀部研究幾天後,與英尼斯總督開會,向他展示了英軍的剿滅計劃。

戴爾的計劃是,總共7個師中,目前駐守在仰光的英緬一師繼續駐守,其前期損失的一個旅已經得到了補充。

其餘6個師中,他率領4個師透過伊洛瓦底江水面運輸,直抵曼德勒,與在曼德勒駐守的英緬二師殘部會和,以他們為耳目,組織向瑞波方向的進攻。在曼德勒,2個師迂迴蒙育瓦,直插瑞波敵軍背後,而其餘2個師則直接進攻瑞波方向,這樣4個師,用來剿滅最強的那隻反抗軍。

剩餘的2個師,透過鐵路抵達卑謬,然後北上,駐紮到馬圭和仁安羌附近,作為機動部隊。掩護主力的側翼,並根據戰局的進展,支援前方兩個方向之一。

英尼斯總督不懂軍事,不過他覺得戴爾的計劃還是很穩妥的。奇正相生,3股兵力中,每一股兵力都高達2個師,約2萬5千人。反抗軍再強大,也沒有可能一下子消滅任何一隻,而只要他們消滅不了,另外兩只部隊就可以趕到,反過來圍殲對方。

6月2日,英軍北上曼德勒,兩只英軍出發的訊息被在仰光的情報網彙報到了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