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返回海南和經濟規劃

1932年初,李思華再次回遠東“過節”。

她是帶著一批高射炮回根據地的。自從發現日本間諜後。李思華認為與日本侵略者,甚至是國民黨廣東當局的明暗沖突,可能會加強。

在飛機裝備和生産難以短期改善的情況下,使用高射炮是防空的王道。她知道,廣東的空軍也有一百多架飛機,日軍正在發展航母,雖然南海目前是英國人的天下,但也可能透過艦載機來偵查。當然對於英國人,也需要防範。

而且海南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後,難免有一些資訊傳到各方,引起關注和被偵查。所以她決定即時加強海南的航空。

高射炮群已經發運了幾批。總量高達1萬門,因為高射炮還是很便宜的,以李思華取得的“內部價格”,75的高射炮大約只有2千美元一門,所以一口氣買了1萬門,她計劃有4000門部署在海南,將海南打造成一個防空上網格化的“刺蝟島”,而其餘的6000門,未來會部署在緬甸,保護油田和沿海空域。

她離開海南已經兩年了,這兩年海南最大的變化,自然是大工業和各個工業區的建設,以及由此帶動的全島路網建設。除了工業建設之外,鄉寨建設、農場建設、鄉村道路建設、以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都在快慢不一的進行。當然,即使李思華提供了很多的資本來支援建設,但無可否認,總是有資源制約的,不可能同時進行所有需要的建設專案。

她還是老規矩,先做調查研究,再討論政策方針。在兩年前經過她指導的一輪調整之後,她覺得這一次的感覺比較好,同志們的努力,使得海南的政府管理和建設邏輯,相對比較“現代和先進”了,新的思想觀念開始樹立起來,而民間的宗法思想,快速地被“社會化人際關系”所替代。

尤其是前年她批評最重的司法,這兩年進行了重大改革。各級黨組織建立了強大的調查機構,一直深入到最基層的民兵。司法的調查,分為刑事偵緝警察、經濟偵緝警察、民事偵緝警察等,其中民事偵緝,就是針對上次李思華嚴厲批評的宗族主義和群眾中的壞分子。

民事偵緝不是坐等報案,而是吸收了優秀民兵和進步分子兼任基層民警,主力則以隱秘巡視組的模式,深入到了解鄉寨內部和城區街道,主動偵緝,搜尋線索,及時清除群眾中出現的,以家庭、宗族、同學、僱傭、結社、團夥等形式為掩護的,欺壓他人、隱性剝削、混混鄉霸等事實上的反革命分子。至於一旦抓到,也沒有什麼批評教育,根據輕重情節,至少去修一到三年的道路。而情節更嚴重的,當然是去吃槍子。

所以民事偵緝,已經成為司法上最龐大的一隻隊伍。嚴格意義上來說,民事偵緝,才是調查的主力,而刑警和經警,則是在民警基礎上派生的兩只專業警察隊伍。

黨組織內部,則建立了紀律委員會,同樣設定了內部調查機構,每年都要對黨員的經濟情況、工作行為進行調查,發現異常立即進行深入調查,以及時清除黨內的壞分子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工作上同樣強調的是主動性,而不是等到事件發生,才去調查。實際上,事後調查,已經意味著前期管理的失敗。

所以現在法院和檢察院的判案,已經不是完全依賴法律條文,以及官司上事主的各自舉證。有疑問的官司,必須有民事偵緝警察的調查結果。而如果事主對判決不接受,可以要求民事偵緝警察介入。而只有民偵的結論,才是最終的結論。對於重大的案件,甚至需要兩只以上的不同民偵的結論,才能論定。因此,整個司法的邏輯,已經從“形式正義”,調整為“事實正義”。

這無疑增加了司法成本,維持一隻龐大的民事偵緝隊伍,自然是有不少成本的,不過李思華認為,賬不能就這樣簡單地算。透過這只隊伍,黨組織深入了基層,使之能夠在人民中保持高度的形象,並將革命思想深入到最底層,同時保證了人民之間的公平公正,讓社會風氣積極向上,保護了所有弱小的利益和安全。經濟利益有損,但社會效益極大,這是值得的。必須堅持和完善下去,形成不可動搖的有效機制。同時對於民事偵緝隊伍的內部監察,必須加強,一旦有發現徇私枉法的,就是最嚴重的反革命罪行。

她想起前世建國後,有幾個歷史時期,基層犯罪分子橫行,少數地方出個門都擔驚受怕,以至於最後用嚴打的運動來解決,她不希望這一世,還是出現這樣的問題。她更不希望,由於社會不公,強力者橫行,導致很多群眾滿腹怨氣,對黨的領導嗤之以鼻。

在政府的幾乎每一個部門,都設定了調查組,基本上保持13的同志,都在對具體工作的調查中,所有的研究和報告,都必須先有調查情況的彙報,然後才能出臺,而經過調查、研究、方案到決策,才是被認可的科學的流程。

基礎工作完善了,所以這一次李思華從一個更高的高度,向同志們闡述了她對於今後的一些戰略問題的看法,影響最深遠的無過於她對城鄉經濟結構和人口結構的闡述。在一次高層幹部會議上,李思華闡述了這方面的相關內容。

李思華說,同志們容易形

成一種刻板的影響,也就是現代化就是城市化,不斷地將人口吸納入城市,就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方向。這是錯誤的。

現代城市依賴什麼而生存?最根本的是製造業,用工業這個詞太狹隘。其它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貿易批發零售)、服務業。其中服務業,是完全依賴城市人口規模的附生,而批發零售的貿易,則大部分也是依賴於城市人口的規模。

所以製造業的邊界,本質上將限制城市人口規模的邊界。製造業有邊界嗎?當然有邊界。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們預計的製造業人口,最大規模大約是總就業人口的15左右,因為製造業的産品不可能無限擴大生産,當有消費力的人都購買了,當然就無法再擴充套件銷售,市場有限,所以總規模必然有限,這是淺顯的道理。

中國的人口遠比美國多,製造業是具備規模效應的,製造規模越大,單位産品需要的人數就越少,所以中國的製造業人口,也許到了總就業人口的10,也就差不多了。

當然,戰爭時代是另外回事,特殊情況下,臨時將總就業人口的40轉入軍工為主的生産,都是可能的,美國現在就能,當我們建立新中國後,肯定更能夠達到。不過,在規劃的時候,還是必須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設定。

中國的人口,正逐漸達到4億人的規模,讓我們假設一下,未來有10億人,那麼合理的規劃可能是怎樣的呢?

在人口平均年齡比較年輕的情況下,10億總人口可能會有60,即6億勞動力,其它的是25的青少年,以及15的老人。

按照10的製造業人口比例,那就是6000萬人。假設家庭比例是1戶4口人,1個人帶3個家屬,則製造業人口帶動了2.4億人在城市,其實這已經有所高估,因為有些製造業會是在鄉村的,我們這裡先忽略。請注意,這2.4億人中已經包括了製造業人口家庭中,接受城市教育的青少年。

除了製造業人口,科技機構、批發零售的貿易商業)、城市管理人員、未來城市各種新經濟的人員、教育和醫療機構、文娛、建築、金融等,即製造業以外需要的其它一切人員,我們給一個1:1的比例,即同樣是6000萬人,他們也帶動整體2.4億人在城市,這樣城市的總量是4.8億人,其實由於兩類家屬,本身會從事各種城市服務業和商貿業,這樣的人口規模已經估測得很高了。

再加上鄉村教育後,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其它事務的緣由進城,我們加上個零頭,就可以得到非常粗略的5億人口這個概念,即總人口的50在城市是比較合理的。

其實50都可能是高估的,因為製造業會由於科技而不斷進步,今天的一個大鞋廠,需要1萬人,而幾十年之後,也許只需要1千人甚至更少。製造業人口達到高峰後,必然不斷減少。

西方的方法是,一方面將製造業人口轉向“新興”行業,但這方面的轉移是有限的,同樣是因為科技進步,新行業需要的人口,必然少於過去舊行業需要的人口,科技攀爬高峰,難度越來越大,創造的新行業就業往往少於舊行業。這是科學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