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資源積累與民國的關注(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57章 資源積累與民國的關注
黃洪生剛從越南迴到了海南根據地。
他興奮地在專區工業領導工作會議上,向同志們彙報著這一次他的收獲。
這一次他帶了一個小組,以美國安華財團的名義,去越南鴻基煤礦,談判購買優質焦煤。他形容說:“法國佬聽說我們每年要訂購800萬噸的優質焦煤,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大家一片笑聲。
黃洪生報告說,談判很順利,不過鴻基煤礦目前沒有那麼多産能,還必須擴産,我們以提前支付部分訂貨款的形式,派遣小組現場監督,法國人負責立即購買裝置和招聘人員擴産,務必在1年後達到我們的訂單需求。
他對鴻基煤礦印象極深,這裡單單露天礦儲量就有兩億噸,地面下的優質無煙煤,據說有幾十億噸,最關鍵的是煤礦近在岸邊,海運極其方便。鴻基煤礦是在越南廣寧省,本來就鄰接我國廣西省的防城港。從海運來看,煤礦到海南極為便利,比起從海南到香港的航程,都要近一半左右,海運煤炭,能夠保證一天之內,就能抵達海南。
而且鴻基煤礦只是廣寧煤炭帶的一部分,整個廣寧的煤炭礦脈長達200公裡,所産煤炭熱值高、灰分低、沒有煙,質量很高,世所少見,不愧是東南亞的“煤海”。這個地方應該在非常古老的地質年代,就是森林頻密之地,要不然也不會累積下如此多的優質煤炭。
按照100萬噸鋼鐵産能的需求,當時的技術水平,大約需要200萬噸優質焦煤,用來煉鋼,即每噸鋼大約需要兩噸焦煤。由於擔心未來英國人影響法國,導致這條煤炭供應鏈中斷,因此李思華指示要在短期內大量訂購,所以才下了每年800萬噸的訂單,這是考慮從19年春兩年的時間,可以進口1600萬噸,加上今年開始進口的現貨200萬噸,這樣可以儲備1800萬噸焦煤,即使去掉鋼廠第一年的200萬噸,剩下的1600萬噸也足以支撐鋼廠8年的消耗。
這個計劃,是李思華的一個遠景計劃。考慮到最多等到1940年,在二戰爆發後,我們自己就會從海南和廣西攻入越南,搶在日本人之前,趕走法國人。所以如果1933年煤炭供應中斷,那麼就要在最壞情況下,做好鋼廠7年時間缺乏優質焦煤供應的狀況,所以才有上述的訂單。當然,這一切“狂妄”的計劃,她現在都是埋在自己的肚子裡。對於同志們,她的說法很簡單,有備無患,法國人長期而言,是靠不住的。
火電廠現在調整成了2個,主要是考慮彼此有個備用,萬一有一個電廠停電了,不止於影響鋼鐵和化工的生産,所以現在建設的是2個各25萬千瓦的發電廠,這兩個電廠每年耗費電煤不過幾十萬噸。海南自己就能解決,雖然海南的褐煤熱量低、雜質多,但也不是不能用,這方面就不從越南進口了。
在考慮越南的煤炭的時候,她也想起越南包括柬埔寨的金礦儲量也不錯,讓根據地的同志們依據緬甸的模式,根據她提供的地址,想辦法到越南和柬埔寨也開幾個金礦,增厚黃金儲備。
煤炭資源主要來自越南,而鐵礦石的資源,就依賴石碌鐵礦了,石碌鐵礦的大規模建設,已經開展了超過1年,産能逐漸上升。
按照100萬噸鋼鐵生産的需求,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每年需要400萬噸鐵礦石,即差不多4噸礦石出一噸鋼鐵。所以石碌鐵礦的産能,就是按照400萬噸設計的。當下已經開採的,都正在進行儲備。即對鐵礦石進行破碎磨粉,儲備鐵精粉。1年前從美國進口的大批球磨機等裝置,都已經到位,生産已經正常化,大量的鐵精粉,正在倉庫中不斷累積。
生産硫酸的原料,硫磺和硫鐵礦,也在累積中。而硝酸的主要原料是氨,所以同步建設的合成氨廠,成為了硝酸生産的前奏。而合成氨的生産,就海南的條件,目前不可能用天然氣,只能是煤炭,海南自産煤炭中較好的部分,將提供給合成氨和硝酸生産,當然,這兩年也會從越南進口一些無煙煤,作為原料儲備。
鹽酸則是以鹽氯化鈉)和濃硫酸為生産原料。海南已經建立了大量的海鹽生産規模,足以滿足鹽酸生産的需要。
純堿的生産原料則是食鹽、氨和二氧化碳,與上述産品的原料是通用的。而燒堿的生産原料主要就是鹽。
除了三酸二堿,其實包括磷酸和重堿,此次也列入了化工建設的內容,所以實際上是要完成四酸三堿。
除了上述基礎的無機化工以外,還有一些小規模的其它化工産品生産,所需要的各種原料也都在準備中。
海南的弱點,還是由於面積有限,所以礦種的選擇範圍不大,有些資源,就只能依賴進口。
除了工業上的大建設,在海南的“社會重塑”到1930年底也已初步完成。
李思華去美國後,移民速度加快,到年底,除了在李思華走之前,已經派遣的20萬以外,5月到12月,共計接到移民160萬人現在歷史累積資料已經達到了200萬),其中,海南留下了組建部隊需要的20萬人,作為學生的青少年30萬人,補充海南工業建設能力
的20萬人,合計70萬人,而仍有60萬移民在移民基地組織訓練中。這段時間,向緬甸又輸送了30萬移民。
所以最後的資料是,緬甸已有移民70萬人,海南留下了70萬人,還有60萬人將在未來3個月向緬甸輸送。接下來的時間,山東將幾乎以每月22萬~30萬人的資料向海南輸送移民,海南則差不多每月留下5~6萬青少年和適合部隊的兵員,將每月20萬以上的人口輸運緬甸。
因此不計算即將移民的那部分人口,海南現有人口規模也已經達到了350萬人。並將在1年後達到410萬人左右。經過“社會重塑”,其實新的人口結構已經基本上成型:
一、工業人口30萬左右,加上其家屬約100萬人其中很多留下的移民是單身或僅餘個把家屬)。工業人口目前已經以參與大工業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其餘工廠建設等性質組織起來,不僅是建設,而且是在教育和培訓中。家屬則大量安排城區和廠區社會服務業的工作。他們將是未來城市的主體。在工人和家屬中,也組建了各級民兵組織。全民皆兵,在這個時代是必要的。
二、城市商業、小商業個體人口15萬左右。這是最複雜的一群人口,是海南各縣城的老居民,他們其中比較進步的部分人群,已經被吸收進入了工業人口和社會服務業,但仍有部分人以個體商業或其它方式謀生。
三、學生接近70萬人。學生中包括幾個部分,按照正常學制從小學到中學教育的;參加工業技術學校的各級培訓和教育的;以及在剛剛設立的海南大學進行高等教育的,還有直接在大工業區附設的工業培訓學校就讀的。很多年齡較大的學生,其實已經開始參與工業建設,他們將是工業人口的主要儲備力量。
四、農業人口約80萬人,設立了差不多180個“鄉寨”,種植著大約400萬畝耕地,以及進行大量的多種種植、養殖和手工經濟。
五、林業人口約45萬人,設立了10個農場,這些農場除了擁有約100萬畝的耕地外,管理的林地範圍已經超過了1500萬畝。他們除了進行規模化的種植外,廣泛開展了林地綜合經濟,從採集、養殖、手工業到初級工業加工等。每個農場設立了一個民兵師,作為民兵的主要武裝。
六、主力部隊約20萬人,包括已經成型的4個師,以及軍事訓練中的11個師逐漸滿員中),總共15個師。地方部隊也是20萬人,分佈在海南各地,都成守衛、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